一、個人介紹
2023年,是劉曉黎回國創業第十年,年初她當選了黑龍江省人大代表,有機會在更廣闊的平臺施展抱負,為民發聲。這無疑朝著她所認為的創業成功標準——“對行業進步、一方水土有所奉獻”又邁進了一步。
海歸精英、名校碩士、女性創業者、年輕有為.....過往經歷為劉曉黎寫下精彩的人生注腳。對她而言,不管是年少遠渡重洋求學,還是放棄海外高薪工作,轉而回國投身創業大潮,或是重返校園,攻讀清華MBA,都是從心出發,奮力追逐熱愛的結果。
"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to Leave a Legacy." 拋開光環,撕掉“標簽”,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她在意的是過程是否足夠精彩。
二、在中國熱土綻放青春能量
劉曉黎本科畢業于賓州州立大學數學專業,碩士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先后在紐約美聯社做過電子商務分析師、在美國金融公司做過咨詢顧問、在紐約曼哈頓區政府區長辦公室做過預算主管、在紐約數據處理公司做過數據分析師。2014年,她放棄海外前景可觀的高薪工作,回歸中國熱土,在傳統制造業、高端材料及醫藥等領域,開啟創業之旅。
從象牙塔到職場,再到毅然創業,金融及數據分析領域的學習和工作經歷造就了她快速學習的能力和理性的思維模式,幫助她對資本市場和行業戰略新興發展變化全局視角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進一步精準洞察到制造業可供發展和細致挖掘的創業商機。
至于為什么選擇回國創業?她的答案很簡單:“我是中國人,肯定是要報效祖國的。”月是故鄉明,心安是歸途。海外工作生活的十余年間,她熟悉和適應了異鄉陌生的飲食習慣、生活節奏與風土人情,但卻始終有一種“文化孤獨感”。離國愈久,熱誠燃燒的中華赤子之心愈是澎湃。
在國外的這些年,她也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諸多中國奇跡的發生,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迅猛發展。“在高科技和諸多領域內,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她無比自豪且堅定地認為,在當下的中國,創業是最具潛力和最具成長空間的選擇。
“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極具規模經濟效應的工業基礎,無論是廣闊的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完整優質的基礎設施、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鏈,還是良好的營商環境,都使得我從事制造業行業,尤其是從事高端材料及醫藥、農藥中間體有更大的優勢。”
或許在部分人看來,當自身職業發展正處于不斷上升期時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是大膽,甚至不明智之舉。但在劉曉黎這里,比起歸國創業可能迎來的巨大發展機遇,海外所謂的高薪反倒是九牛一毛。在有準備和有信念的前提下,這才是無比理性且正確的選擇。
三、不是“九死一生”的冒險,是充滿希望的奮斗
有人說,創業是“九死一生”的冒險。對此劉曉黎的判斷是,“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創業,不是在陌生環境的冒險,而是在自己所熟悉和熱愛的土地上進行充滿希望的奮斗。”
從過往的職業經歷中可以發現,劉曉黎骨子里似乎既有一股在熱愛領域扎根探索、鉆研到底的韌勁,一直和技術、數據“打交道”,也有一股不安分的折騰基因,有創業者所應具有的勇氣和魄力,敢于選擇、敢于放棄、也敢于嘗試。
2014年,基于前期廣泛的市場調研,以及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她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在寧夏創辦新材料公司。劉曉黎認為,新材料是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尤其是在國家戰略背景是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下,在新材料和醫藥、農藥中間體市場上,進口替代空間大,國內新技術的形成使自主可控也會越來越容易實現。
然而,作為創業新兵,加上常年在海外,最開始開展工作時她有些忐忑。但國內政商關系、營商環境的高度國際化兼容性,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給予了她極大地安全感和信心。
“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和阻力,”劉曉黎大刀闊斧地開干,依托國內各方面良好的政策和條件,引入中國本土的高級技術和生產工藝,并結合國外所習得的成熟產業和學術產業化經驗,運用科學管理手段提高公司協作生產效率,“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快速創業,高效組織生產,完成了初始投資。”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漸漸走上了正軌,朝著穩健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劉曉黎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身為企業管理者,她需要以前瞻性眼光洞悉行業與技術變遷,做好戰略規劃和經營管理工作,持續為公司為員工創造價值。
這也是創業5年后,她選擇攻讀清華MBA的原因之一。“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我需要進行體系化的培訓,清華經管學院是國內我認為在這方面最頂尖的學府,能夠為我的創業帶來直接助力。”她笑著說,“拋開功利性的目的,清華一直是我內心深處向往的最高學府,能夠在這里學習也算實現了夢想。”
四、勇敢奔赴全情投入,不虛此行
2019年,夢想照進現實,劉曉黎走進了令她心馳神往的清華校園。驚喜、感動、幸福感、別開生面.....她用這些詞語形容自己的求學之旅。“在清華MBA的學習生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帶給我太多驚喜和感動,學習期間清華MBA讓我暫時忘卻了所有身心煩惱,獲得了精神上的高度愉悅和心靈層面的升華與自由。”
劉曉黎提到,清華MBA名師云集,精品課程更是數不勝數。在智慧激蕩的課堂之上,領導力課程的謝偉教授、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肖星教授、還有管理經濟學課程的楊之曙教授......“每位老師淵博的學識、精深的理念、旁征博引的教學方法,以及智慧積淀的人格魅力都讓我受益匪淺,甚至是大開眼界。”
“課堂之外,學院還時常組織各種學術交流、企業走訪、名家論壇、企業家導師和校友導師等活動,邀請學界、業界等知名人士前來交流,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幫助我們將理論與實踐高效結合。”
與此同時,清華MBA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職場精英和新生代創業者。劉曉黎表示,與這些佼佼者為伍,相互交流,學習取經,既有助于擴展視野、加深對各行業認知,也能收獲諸多寶貴的人生建議和商業支持。
每每回想起和同學群策群力完成小組作業的場景,特別是取得了好的反饋時,她都感到無比滿足和自豪。“在同行過程中所收獲的寶貴經驗、團隊協作的溫暖以及深厚的同窗情誼,終生難忘。”
看似簡單的一次選擇,卻可能造就一個不同的世界。清華MBA帶給劉曉黎的不僅是意料之中的系統性管理知識、廣博的人脈資源、直接的創業助力,還有意料之外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是思想高度的提升與視野格局的顛覆。
五、步履不停,創業者永遠在路上
2019年至今,四年多時間轉瞬即逝。再次提及攻讀清華MBA的初心,劉曉黎表示在實際創業中早已大量使用了在清華MBA所學習到的知識,最明顯的證明是就讀期間,一邊學習一邊在黑龍江成立的兩家新材料公司。
提到這里,劉曉黎顯得格外興奮。“要創業,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決策因素包括營商環境、生產要素、所屬投資地的資源優勢等。就讀清華MBA期間所學到的經濟學理論、產業戰略規劃等內容,或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我通過科學決策和縝密分析對比,與黑龍江結緣,并成功創業。”
回憶起這段經歷,劉曉黎記憶尤為深刻。學習、生活及啟動新一輪創業,諸多事宜交織并行,加上黑龍江冬季氣候寒冷,又投資在一個完全新建的工業園區,條件十分艱苦。創業初期,她和團隊需要在零下30幾度的環境里工作,平均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
但所幸,這是她所熱愛和愿意奮斗的事業,她也信奉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要在不斷地磨練中“能為常人難為之事,吃世人難吃之苦”。她迎難而上,在與團隊一起并肩作戰中學習管理的藝術,享受奮斗的樂趣,打磨自己的心性。
在推動公司發展壯大的進程中,為了讓公司盡快達產達效,劉曉黎積極應用在國外和清華MBA所學到的現代管理技術和科學方法,根據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理解前瞻性地進行頂層設計。此外,在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科研工作者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劉曉黎對領先技術的發展趨勢形成了深刻理解與洞見,通過與科研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與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海南鴻濟醫學發展基金會成立醫學公益及科研基金會、斥巨資引進科研人才、創立項目技術研發部門等方式,建立起初步的產、學、研轉化機制,搶占科技前沿陣地,迭代優化生產工藝及生產技術。
在她的帶領下,通過全體員工的協同奮進,目前,兩個公司項目預計年產值26億元,稅收3.3億元,可拉動就業900人。其中,亞爾迪公司在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方面已取得了九項國家專利,先后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中小型企業、黑龍江省百大項目等多項榮譽。
六、使命在肩,闊步前行
一次次大膽嘗試給劉曉黎的人生履歷增添了成功創業者的“光環”。盡管她并不承認這一定位,覺得自己的創業之旅才行到中途,是行業新兵,需要大量學習提升,但這份來自他人的認可和贊美,也成為了她更加努力、積極進取的動力。
她認為,作為一位民營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標準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而是能否為行業進步和一方水土有所奉獻。“優秀的企業家必然是小家和大家兩者兼顧的。企業越大、財富越多,企業家越應該從經營者轉化成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抱著這樣的想法和信念,她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定期前往養老院及小學慰問并向困難戶提供補助;在疫情嚴重時期發起捐款并捐獻大量物資;向北京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基金會捐助10萬元,幫助需要支付高昂醫藥費的病人......在實際行動中踐行著企業家的精神與風貌、清華人的擔當與品格。
你只管努力,所有的美好都會如期而至。2023年,劉曉黎回國創業第十年,她有幸當選了黑龍江省人大代表,有機會在更廣闊的平臺施展抱負,為民發聲。
履職期間,她深入群眾,通過廣泛且深入的調研,提出了《在相關院校設立關于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技能培訓專業,為行業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建議,期望可以作為所在領域內企業家代表,緊緊圍繞行業發展的突出短板、關鍵問題,以自我革新為基礎,真正跳出思想上條條框框地制約,幫助黑龍江省同行業企業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端技術人才,產出創新驅動型產品,招商引資,推動經濟發展。
"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to Leave a Legacy." 如同劉曉黎一直信奉且實實在在厘行的4L生活哲學,在追逐精彩人生的旅程中,既要培養及優化自己對人、事物、科技發展的追求,保持終生學習,也要懂得感恩、深愛和珍惜眼前人、事業及每個機遇,在兼顧家庭、事業、回饋社會的平衡中為自己的人生留下豐盛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