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晚,廈門大學MBA科技與人文大講堂第十七講順利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孫世剛教授應邀為大講堂作題為《雙碳目標與新能源發展》的講座,講座由MBA中心主任屈文洲教授主持。
孫世剛就雙碳目標和新能源發展的主題展開分享。講座主要圍繞能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和挑戰、電化學能源和氫能源等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及職業體系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展開,令在座同學收獲頗豐。
1
能源與社會發展
講座伊始,孫世剛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能源的不同分類以及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孫世剛從世界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入手,分析了不同能源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不同能源所代表的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同時,他還強調了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能源消耗持續增長,世界能源消耗量到2040年將增加56%。
孫世剛指出,由于化石能源在幾百萬年前形成,其在地球上的分布極為不均勻,目前發現和開發新的化石能源資源的速度和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存在嚴重不匹配的情況,預期使用年限也有所減少。長期以來,人類社會對能源的利用不完全,且受到卡諾循環理論的限制,轉化為可用能的效率較低。此外,CO2等溫室氣體排放也較為嚴重,以直接燃燒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對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造成了諸如全球變暖、霧霾、水污染、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等嚴峻的環境和氣候變遷問題。
2
“碳達峰”和“碳中和”
孫世剛進一步指出,面對當下世界嚴峻的環境問題,中國在能源問題上也做出了積極的承諾,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等氣候變化協定,并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理念,明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的“雙碳”目標。
孫世剛強調,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緊、任務重,但“雙碳”目標作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對中國、世界的影響不可低估,不僅推動能源結構的變革,同時促進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利用和開發。通過對我國能源結構和能源消費方式變革的介紹,孫世剛談到,目前能源是制約我國未來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問題,而化石能源(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的高效優化利用和潔凈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化學能源、氫能源)的開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實現的兩大重要途徑。
此外,孫世剛還對化石資源/可再生資源的轉化和再生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的開發等途徑做了簡單介紹,并分析了配套大規模儲能技術的重要性。
3
電化學能源
孫世剛通過對電化學能源的能量轉化和儲存等方面的介紹,分析了電化學能源所具備的高效、清潔、可靠、方便靈活、應用廣泛等巨大優勢。而后,他回顧了電化學能源的發展歷程,并梳理了電化學能源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孫世剛從能量儲存的角度分析了電化學能源可有效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原理。同時,他提出了儲能電池還可以進一步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通過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源的介紹以及不同新能源汽車的能源比較,孫世剛指出,新能源汽車不僅可以減小對原油的依賴,同時減少CO2排放,還可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分享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的重要進展。
孫世剛還闡述了電池的分類以及不同種類電池的代表和工作原理。他還通過人類對能量儲存的歷史變遷,提出了大規模儲能的重要性,對電化學能源器件的性能提出了能量、功率、安全、壽命、適應性和成本等方面的新要求,指出了新能源動力電池所面臨的新挑戰,并介紹了如何提升電化學能源器件性能的途徑。
此外,孫世剛還介紹了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鈉電池、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具體應用,并將二次電池和燃料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作比較,分析了燃料電池的優勢和所面臨的挑戰。最后,針對燃料電池催化劑的挑戰,孫世剛提出了具體的解決途徑并分析了目前催化劑市場的國際形勢。
4
氫能源
孫世剛圍繞制氫、運氫和用氫,介紹了清潔的終極能源——氫能源。
首先,孫世剛演示了氫能的能量轉換方式,比較了氫氣和其他燃料的能量密度,得出了高能量密度是實現新能源技術產業化基礎的結論。
同時,通過分解氫能全產業鏈和氫氣的生產過程,孫世剛介紹了不同來源氫氣的分類,并比較了氫氣和液氫的制備成本,重點分析了電解水制氫的巨大優勢。此外,他還分享了不同的氫能儲存和運輸技術,展示了我國氫氣生產和需求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最后,通過對氫氣應用和氫經濟的介紹,孫世剛提出,以氫氣/液氫為主要能源載體的氫能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電化學能源儲存和轉換技術在氫能的利用中將會發揮核心作用。
5
講座落幕及Q&A
講座尾聲,孫世剛強調,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和配套的電化學儲能、推進新能源汽車和氫能技術快速發展,這一過程需要持續的科技創新。
在互動問答環節,在場師生圍繞“電化學應用產能過剩”、“新能源利用和開發”、“新能源汽車挑戰的應對”等話題進行了問答與熱烈的討論,給予在場與會者頗多啟迪與收獲。
隨后,屈文洲代表MBA中心向孫世剛頒發講座紀念獎杯,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