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Maggie
中歐MBA2022級學生
中歐MBA學生大使
中歐MBA創業與創新俱樂部副主席
來時的路
我的職業生涯始于“四大”,和很多同行的小伙伴一樣,我們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一起討論商業問題的解決方案,積累扎實功底快速成長的同時結交到一生的摯友。
在四大年會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作為外部第三方,我們看似在利用前沿認知幫助企業解決商業問題,但卻始終難以深入實質性的業務。有限的認知讓我們徒于構建空中樓閣,這可能將一份完美的EXCEL和PPT錯認為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找到IKIGAI
日本傳統概念IKIGAI(生き甲斐)指生命的價值。19年底,一部HBO電視劇Silicon Valley成為我的IKIGAI的催化劑。我為硅谷的文化和工程師們感到著迷。Richard、Gilfoyle、Dinesh...他們不善社交但絕頂聰明,他們驕傲固執但天真善良,他們充滿奇思妙想和行動力,他們準備改變世界。他們或許欠缺一點商業思維,一點逆境中的幫助,一點順境中的提醒,他們需要有人為他們保駕護航。而壓縮算法這樣的變革性技術,也需要有人發掘它的商業潛力、打磨產品、驗證商業模式、控制風險、管理擴張和增長。
不眠不休,我一次性追完了六季。3個月后,當我發現自己的熱情未減半分,我意識到,嘿這是我想做的事情!但問題是,現在開始碼代碼似乎太晚了,我的天資使我永遠無法成為像Richard、Gilfoyle、Dinesh...這樣的天才工程師,但我是否有機會成為像Minoca Hall,甚至是Peter Gregory一樣的優秀風險投資人,通過指引技術商業化實現我的技術理想呢?這個念頭在我心里生根發芽。
休假反思IKIGAI
IKIGAI,于我,它是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比起遠大理想,它更與日常生活相關,而生活就是在我們忙著制訂計劃時所發生的一切。在此之前,我是一個行走的西緒福斯,一個典型的INTJ,我的人生圍繞著制定目標-拆解路徑-規劃方案-達成目標。而今,我找到“Democratiz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good”,持續獲取新知,幫助別人獲得新知,是我的幸福源泉,這是我的IKIGAI。
初入創業公司
《搭車去柏林》中谷岳說到“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你”。不久,我收到了一家創業公司的橄欖枝,企業服務賽道一家低調的AI獨角獸:NLP能力SuperGLUE榜單全球第二、CB Insights AI 100、IDC FinTech 50、Gartner NLP cool vendor、國家專精特新。由五源、高榕、創新工場、GGV、中金等資方護航?;?、玻璃間、推門文化、試錯文化、工程師文化,它有著一切我那時喜歡的樣子。
加入AI創業公司
我所在的戰略部門是公司的智庫,作為CEO的眼睛,研究行業和市場趨勢,看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新商業模式,為公司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坦白說,這是一項“舒適”的工作,既能復用我的軟硬技能,又能釋放我對科技行業的熱情,又能滿足我對新鮮感的追求,還僅需管理有限的“關鍵決策者”。
投身科技社區
但很快我便意識到,我還是帶著咨詢顧問的視角在做事,而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有機會深入業務前后端,我希望親歷那些從外部財務報告、盡職調查看不到的東西。
深入科技商業化
此后,我的工作重心開始轉變為戰略落地以及新業務孵化。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挑戰,需要面臨top-down和bottom-up的雙重任務;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準備已久、主動爭取來的絕佳機會。
第一年,我負責公司國際化戰略的落地,躬身商業化和項目交付。規劃GTM策略的同時,拓展香港和新加坡橋頭堡。作為第一責任人,我負責香港政府、香格里拉集團、宏利金融等海外種子項目的落地和交付。在公司海外業務能力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我對外負責客戶溝通,對內驅動前后端協同。拉動包括技術在內的項目全員面客,直面用戶反饋和見證業務價值,推動產品敏捷迭代。
對外技術產品布道
第二年,我作為戰略伙伴,負責新技術產品孵化,深入后端產品、工程和算法。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我悄悄把工位搬到了另一層樓。科技公司最不缺的就是freak,當我穿著高跟鞋,坐在語音、語義、視覺三大產研團隊中間時,波瀾不驚。我不是一個people person,但強烈的好奇心、天生的共情能力、真誠直率的性格,讓我獲得了產研團隊的接納。這一坐就是半年,為了“聽懂”和“能講”技術,我在開始惡補算法,獲得了微軟AI助理工程師和產業協會技術認證;我跟產品經理成了交心的拍檔,在研發周會給自己找了個位置,跟架構師了解底層系統邏輯,向算法研究員討教前沿技術動向,協助AI知識研究員行業know-how。瞧,我們實現了“技術商業化”在物理和化學上的最短距離。
對團隊而言,知道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三者的協同效應是驚人的;對我而言,跨部門的視野、down-to-earth的信息、各利益相關方的信任,讓我得以做出更審慎的決策、更務實的方案,更順暢的落地。
來自產研同事的離職祝福
算法研發-工程化-產品化-商業化端到端的經歷,讓我對技術商業化里隱藏的困難、挑戰,需要面對的權衡,有了寶貴的一手認知。愈是了解,愈發敬畏。由于認知差、先驗假設、有偏歸因和目標沖突,我們容易犯錯,高估己方,低估他方,復雜化了關鍵成功因素,簡單化了風險傳導機制。
在中歐蓄力前行
我用了2年時間,驗證了自己在科創領域的行業熱情和職業選擇。未來,不論我走向科技企業的CXO亦或科技領域的投資人,我都需要更加體系化的認知、更寬廣的平臺。畢業前就規劃好的MBA計劃,我想是時候落地了。
縱觀人工智能領域,海外領先于基礎層技術突破,中國憑借豐富的場景和數據在應用層彎道超車,故在職業選擇上,我更希望聚焦中國市場。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深度,中歐作為亞洲第一的MBA商學院成為了我的第一選擇。
在中歐跟我的學習小組伙伴
跟塔塔汽車公司前CEO兼副總裁進行一對一指導
事實證明,中歐確實是我最佳的選擇。其一,中歐case study的教學方法對我原有的商科知識背景形成了補充,通過和多元背景的同學相處交流,我的商業思維和跨行業視野得以拓展;其二,中歐通過mentor、executive coach、peer coach等項目,為同學建立校友關系以及進行深度交流提供了機會;其三,中歐活躍的學生俱樂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發揮自我能動性組織活動的同時找到意氣相投的伙伴。我有幸入選中歐MBA創業與創新俱樂部副主席,推動中歐創新創業文化的延續和影響力的拓展。
我非常期待在中歐MBA接下來的旅程,為未來在科創領域發光發彩繼續蓄力!
Meet Maggie!
熱衷科創行業的Maggie從未停下行研學習的腳步,中歐MBA是她職業發展蓄力的加油站~
想要更多了解她就職科創公司的感受和經驗,以及MBA的就讀體會,由此點擊鏈接預約與Maggie同學一對一交流的機會!
https://app01.ceibs.edu/MBAmp/#/submit?utm_source=ambassadors&utm_campaign=maggie&utm_medium=2023
Maggie還將作為分享嘉賓于12月21日來到中歐MBA深圳場Face Time線下活動!
Meet Maggie!!由此點擊報名,解鎖她的成長故事和她所經歷的中歐MBA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