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中國EMBA在今年春天遭遇了一場“史上力度最大的專業學位整頓行動”。
3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從2017年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統一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考生參加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由教育部劃定統一的分數線并向社會公布,培養院校按照國家統一招生政策自主錄取。
一年前曾征求高校意見
作為EMBA的辦學方,王志(化名)對《意見》的出臺感覺驚訝:“此前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已經據理力爭很久了,還是這結果。”
而教育部則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它表示,此次《意見》出臺,主要是針對部分院校辦學定位不準、辦學思想不夠端正、辦學行為有失規范等亂象。《意見》還明確杜絕“培訓班”式、“放羊”式的培養方式,杜絕不上課或達不到規定課時而獲得學位的現象;嚴禁降低標準授予學位學歷、“花錢買學位”等行為,嚴肅查處教學評價中的權力尋租和不正之風。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將現行的各校自主招生改為全國統考的招生方式,不僅規范了招生紀律、合理定價、教學管理等辦學細節,還極有可能提升EMBA的含金量,“跟之前的高價混學位相比,含金量無疑是增加了。”
據新華社消息,教育部負責人表示,文件起草歷時近一年,重在推動EMBA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和促進改革發展。2015年初,各大開辦EMBA項目的高校均收到了教育部《意見》的征求意見稿。時代周報記者看到,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教育部擬定了兩份EMBA招生改革方案:方案一是與最終意見稿相同的“統考”;方案二則對現存的自主招生方式進行規范和限制:“各培養單位每年招收……規模不得超過100人……各培養單位須按照考試大綱統一命題……每年……入學考試不得超過2次”。和方案一相比,方案二保留了高校EMBA自主招生的權力。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助理、EMBA項目主任歐陽良宜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5年3月份,北大匯豐曾匯總了北大3個商學院對招生改革的意見,并以書面形式提交給了教育部。除了積極以書面形式向教育部表達意見、通過全國MBA教育委員會進行溝通外,各大商學院也曾與教育部進行了數次直接溝通。
EMBA目前的遭遇,2008年時MBA也曾經歷過。
2008年,本由高校自主招生的MBA項目,被教育部改為全國統考。“結果,2008年,所有MBA都在搞提前面試。上海交大一這樣做,從清華、北大到其他985院校,迅速地全部跟進。商學院發現,只要搞提前面試,MBA的招生權就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上。”歐陽良宜據此預期,EMBA接下來亦出現提前面試。
一線商學院擔憂招生質量
全國統考新政出臺后,有人擔心這可能會成為壓垮某些高校EMBA項目的最后一根稻草。 “現在整個EMBA的招生,從數量和質量上來說都是往下降的”。作為一個對國內EMBA發展史非常了解的業內人士張詩華給出了具體數據:長江商學院原先招生的淘汰比例大概在7∶1,現在基本上維持在4∶1左右,“再到下面的學校,基本上沒有淘汰的了,即使像清華、北大,現在的淘汰比例也就1.5∶1”。
如此趨勢下,統考政策出臺,張詩華預計:“EMBA項目可能會死掉一批。現在已經有一批是半死不活的了,比如像四川大學,像廣西大學,本身招生已經很艱難。”
王志所在的商學院地處東部沿海,在這段海岸線上,從江浙滬到福建、廣東,大量的“創一代”民營企業家學歷不高、應試能力有限,他們是商學院EMBA的重要生源。王志說,中國有天賦的企業家很多,但是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或者非管理專業出身,企業做大了,想要學習現代的管理方法,巨大的需求客觀存在。
王志表示,EMBA招的就是董事長、總裁和總經理,只有他們才能付得起高昂的學費,學院也才有足夠的經費、請得起世界一流的教授。“如果統考,能考得好的就是小年輕、部門經理,這種學霸型的能考上。真正的民營企業家特別是很多一代的、學歷不是很高的民營企業家,根本考不進。”
在張詩華看來,《意見》的出臺將引起EMBA考生數量的“報復性增長”:“至少已經有三個學校EMBA中心的主任這樣講過,但這是以透支未來生源為代價的,之后可能會斷崖式下跌。”
面對新政策,部分一線商學院擔心的不是招生數量,而是質量。
北大匯豐身處深圳,按照教育部和北大的規定,每年春、秋季兩個班一共只能招收100名EMBA學員,過往申請人數總是爆滿—歐陽良宜擔心的是此后的學員質量和構成:民營企業家們可能會大幅度減少,代之以高管為主。“此前招收的企業家學員多在40歲以上,他們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準備考試。”
《意見》出臺后,王志向時代周報記者展示的微信朋友圈中,有老學員在此帖留言:“我就沒要那個戳(文憑)。”留言的是某中部城市的銀行董事長,已從EMBA結業。
十年前就讀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的廣東中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旭華,表示他念EMBA的目的是“想看看能否接觸更多的一些企業家、教授,受點啟發、充充電”,高旭華回憶,當時同班同學“有十來個都沒答辯。自己做企業,學歷就看得比較淡,不拿學位也沒關系,學到該用的東西就行了。政府官員好像反而都拿了,不拿了回去不太好交代。”
王志表示,很多EMBA學員并不看重文憑。“對于民營企業家來說,學到點東西,他們就很滿意了。”王志說。一家知名商學院副院長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實事求是地說,國內的商學院這兩年發展很快,體制內商學院的老師們都非常努力。我們只能更加認真地把事情做好。”
高旭華認為應試考試不適合EMBA學員的選拔。“經商有時候需要天賦,有時生意做得很好的,不一定學習成績好;學習成績很好,不一定適合經商—一個好的經營者不一定是教授教得出來的。”
這一點得到了一位知名商學院的管理者的肯定:“有些能力,比如領導能力、決策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在重壓下堅韌不拔的能力,是教不出來、培養不出來的。”
中式EMBA與政商關系
在新政出臺之前,中國EMBA經歷過一場長達12年的野蠻生長。
2002年,EMBA啟動初期,教育部對招生院校實行總量控制,要求北大、人大、清華、復旦等10所院校,每校EMBA年招生規模不超過300人;其他的第一批招生院校包括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大學等20所院校,每年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
隨后的三四年里,中國的EMBA教育獲得了井噴式的發展,各校的招生名額開始突破限制。
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將第一批院校前十名高校EMBA招生名額放寬至400名,其他第一批招生院校放寬至200名。同時又審批了32所高校從2009年開始招生,名額限制在100名。
至此,EMBA在中國的行情年年見漲。2002年秋季班,國內幾大排名靠前的EMBA的收費,基本在20萬元左右,收費最高的長江商學院和清華經管學院,也只有25萬元。到了2012年秋季班,以上EMBA項目的收費,全都超過了50萬元。其中長江商學院漲幅最大,達到了65.8萬元,是十年前的2.6倍。
在EMBA市場相對成熟的西方國家,學費的高低與報名的需求之間,通常呈現反向關系:學費上漲抑制報名需求。但在中國,EMBA報名的需求與學費之間則呈現出一種同步上揚的趨勢。2009年,金融危機陰云密布,EMBA學費逆勢上揚。那一年,長江商學院的學費上漲比例高達35%,排名靠前的EMBA項目,報名的增長率均超過50%。
2014年7月,有關條例出臺:中組部、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文,嚴禁領導干部參加高收費培訓項目,此后各高校商學院迎來EMBA退學潮。
2015年3月,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發表文章指出,EMBA這類致力于培養“高級管理人員”的項目,近年來沾染了一些非正常的政商關系。這樣的培訓,已經異化為結交人脈的俱樂部、利益資源的集散地、官商勾結的名利場。某種程度上也是勾肩搭背的典型,是公私不分的樣板。
“結交人脈的俱樂部、政商勾結的平臺”正是中國EMBA最為外界詬病之處。
據《中國新聞周刊》統計,官員在EMBA學員中所占的平均比例為5%-10%,但各校之間相差很大。其中,以官員資源見長的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年公布的比例竟然高達26.3%。另外,北大光華為12%,長江商學院11%,上海交大安泰學院為4%。而在廈門大學公布的20位EMBA優秀校友中,政府官員占了4位,占比20%。
對于“結交人脈的俱樂部、政商勾結的平臺”的指責,高旭華的理解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EMBA有同學會進行合作,本科同學間也一樣會進行合作,還是大家的底線和原則問題,跟讀EMBA沒什么必然關系。”
這和曾執教于多所商學院的學者雪珥的觀點相近。雪珥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商勾結”的重點在于“勾結”,而不在于場所。同時,在官員角色“企業家化”的實際情況下,接受工商管理教育,實際上對官員幫助巨大。“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經濟發展是黨政干部尤其是地方主政官員的頭號大事,其工作與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十分相似。這種官員的“企業家化”,先不去評價是否好,但不可否認是多年的現實情況。中國的官員曾經蜂擁就讀EMBA,‘變味’的是學費的來源上。這與EMBA本身無關。”
文字來源: 時代周報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