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著名科學家、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錢偉長是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七房橋村人,他的四叔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錢穆。他的求學生涯具有傳奇色彩,家學淵源,錢偉長屬于“偏科生”,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據錢偉長自述中說,他在數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但中國的國運變故刺激一批有志之士,有人棄醫從文,治療民眾靈魂;也有人棄文從理,文藝歷史不如飛機大炮來得重要。錢偉長決定改專業,從歷史系跳到物理系。
當時和錢偉長一起而改學物理的學生共有五名,但能克服“跛腿學科”、迎頭趕上并成績優異至畢業者,僅有錢偉長一人,隨后,他又考取了中英庚款會公費生留學生,在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跟隨系主任辛格教授從事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的學習研究,后又被推薦到加州理工大學的馮·卡門教授處做博士后,從事火箭、導彈的設計研究工作。
錢偉長最令人感到迷惑的不僅是他從文變理,而是他回國后研究理由的廣泛,用他在自述里面的話說,“我對什么都有興趣,我是搞國家需要的,國家需要我干,我就去干,我是這樣的人”。在海外的時候,他主要從事力學研究,代表成果是“淺殼大擾度方程”,又被人稱之為“錢偉長方程”。但回國后,不僅繼續空氣動力學研究,而研究各種實際的工程問題,比如飛機顫振、潛艇龍骨設計、化工管板設計、氧氣頂吹轉爐爐蓋設計、大型電機零件設計等。他還對水利工程非常感興趣,1983年在福建參觀馬尾港時發現港口嚴重淤塞,已經棄用,他提出"束水攻沙"之策,用亂石從閩江對岸向江中拋投造亂石堤,用所造成的急流沖去泊位區的淤沙,從而不必營造鋼筋混凝土大壩。他晚年則對研究高能電池發生濃厚興趣。錢偉長廣泛涉獵,使得有人稱之為“萬能科學家”,有異議者則認為他不服從現代自然科學的學術分工。
其實,“萬能科學家”體現了錢偉長的一種特質,也是浸淫那個時代文史學術風氣的自然結果,就是不懈的好奇心和追求成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姿態。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姿態不僅呼應了20世紀越演越烈的跨學科研究的潮流,而且持有這種姿態也表示對狹窄的蘇聯式教育分科的否定。“三錢”的由來正是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這三人在1956年國家科學規劃反對蘇聯式的"繁雜對口"式的項目分科,將550個項目歸結55項,再加上一項基礎研究,共為56項。總理周恩來表態,“三錢是對的”。
由于現代自然科學已經高度分工,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已然不可能,因為學者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應對不同領域不同膨脹的知識。錢偉長式“跨界的沖動”盡管不完全適合自然科學研究特征,但卻適合現代教育的潮流。所以,錢偉長最大的貢獻是在教育上的貢獻。近年來熱議的通識教育,只不過是錢偉長理念的重提而已。錢偉長一直反對“過早的分科,過早的專業教育”,他是通識教育的堅決捍衛者,他是最早提出將本科作為通識教育的重點,專業教育應放到研究生階段。在科研體制中,引入“哥廷根風氣”,強調自由開放的交流,理論轉化為技術的能力,錢偉長本人就是個例子,他既有理論者眼光也是工程師思維。他最經典的談話是“拆掉四堵墻”思想——拆掉學校和社會之間、校內各系科各專業各部門之間、教學與科研之間、教與學之間的墻——這完全展現了他的“跨界思維”。他在主事上海大學期間,在全國率先推行學分制,并形成了以學分制、選課制、短學期制為核心的特有教學管理模式。概括地說,他在教育上理念的超前性要遠遠高于他的科學眼光。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