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震寧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南海之聲》節目專訪,采訪主題聚焦DeepSeek的技術突破與行業影響,探討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從“跟跑”邁向“并行”的創新模式躍遷,以及AI技術如何通過降本增效、場景適配和開源生態等路徑推動產業變革與新質生產力發展。
專訪背景
今年年初,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開發的DeepSeek應用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掀起巨大波瀾,在消費電子、農業、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產生了豐富的應用創新,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些創新不僅彰顯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應用潛力,也激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如何進一步賦能行業變革,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思考與期待。
專訪內容
1今年年初,由國內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開發的DeepSeek應用在全球AI領域掀起巨大波瀾, Deepseek應用一度登頂蘋果中國地區和美國地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在美區下載榜上還一度超越了ChatGPT。首先,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DeepSeek究竟好在哪?為什么能在全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呢?
回答:作為國產AI軟件,DeepSeek具備卓越的性能體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場景適配能力。這樣優秀的AI工具之所以能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離不開其訓練與推理效率、多模態創新和開源生態策略。相較于海外AI工具,DeepSeek實現了以較小成本達到高性能。結合文本、圖像和結構化數據處理能力,擴展了AI應用邊界。此外,DeepSeek實施梯度開放計劃,發布70億參數輕量版開源模型,主打開發者友好設計,推動技術普及和開發者生態建設。
總而言之,DeepSeek通過“技術創新+場景適配+降本增效”的組合戰略,不僅率先達到了媲美OpenAI系列模型的性能,更是利用算法優勢壓縮了推理模型的成本,實現了在眾多模型之中的異軍突起。
2有人認為,DeepSeek的火爆說明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您同意這種說法嗎?您認為,DeepSeek這次火爆出圈,意味著什么?應該如何客觀評價我國人工智能行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
回答:關于這個問題,我想用“一個現實定位、兩大突破信號、三個競爭力坐標”的框架來闡述:首先明確全球定位:我們正從“跟跑者”向“并行者”跨越。DeepSeek憑借群體協作策略優化、長鏈條邏輯推理訓練,在僅用國際同行1/10訓練成本下實現性能突破,這種“低成本、高智能”路徑顛覆了行業認知,證明中國AI已具備范式創新能力。但全球領先需要完整生態支撐。當前我們面臨雙重考驗:芯片端,大模型訓練仍依賴國際算力;架構端,Transformer等核心框架源自海外。因此,可以說DeepSeek是“創新突圍”的里程碑,但全面領跑還需在基礎研究、底層技術等領域系統性攻堅。
DeepSeek火爆出圈傳遞出兩大信號:第一是技術創新推動AI普惠化。DeepSeek通過創新的架構設計和算法優化,大幅降低大模型訓練和部署成本,這種“低成本、高效率”路徑,加速了國產算力生態成長。第二是開源協作重塑AI生態。DeepSeek將模型開源,全球開發者可以自由查看、修改和使用其技術,極大促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更重要的是,DeepSeek構建了涵蓋開發者社區、硬件適配方案、行業應用案例的立體生態,使國產芯片在實戰中快速迭代。這種“軟硬協同、產研結合”的創新模式,正在改變過去“單點突破、生態滯后”的發展困境。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可用三個維度定位:一是“應用強手”。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AI落地場景,從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宏觀布局,到智能制造、工業質檢等細分領域,形成多層次、高密度的“場景試驗場”。這種“需求倒逼創新-技術反哺場景”的雙向驅動鏈,不僅催生了大量創新應用,更推動了技術快速迭代。二是“創新快手”。DeepSeek在短時間內實現多模態升級,具備處理文本、圖像、音頻等多模態數據的能力。這種創新加速度的背后,是架構創新和是中國在AI基礎研究和工程轉化上快速迭代的成果。三是“攻堅能手”。中國AI在底層架構、算力芯片等領域加速追趕,并在部分前沿方向實現突破。
未來想要真正領跑,必須做好三件事:首先要筑牢基礎研究的“塔基”,比如探索超越現有Transformer架構的新路徑;其次是突破核心技術的“封鎖”,構建從芯片設計軟件到制造工藝的完整自主體系;第三是培育開放協作生態,通過開源社區實現“創新裂變”。
3我們關注到全國多地政務系統都陸續加入了DeepSeek的“朋友圈”,DeepSeek在多家醫院完成本地化部署;隨著DeepSeek被引入越來越多的領域,一大波行業變革正向我們走來。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這些變化?
回答: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技術力量,正在重塑傳統行業的運行邏輯。通過海量數據解析與智能決策能力,這項技術已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醫療服務、教育創新等民生領域,展現出極強的社會價值。
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優化交通信號配時與公共資源配置,推動城市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醫療領域,輔助診療系統為基層醫生提供診斷參考,提升服務標準化水平;教育行業則依托學習軌跡分析,實現教學策略動態調整,讓優質資源突破時空限制。這些實踐印證了人工智能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促進社會公平的積極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創新始終需要與人文關懷并重。在推動技術落地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平衡效率提升與隱私保護的關系,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普惠大眾的可持續發展力量。這既需要技術倫理的引導,也需要制度創新的保障,從而構建起科技向善的良性生態。
4您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會帶來什么樣的產業變革?會造就哪些新的應用場景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回答: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千行百業,并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首先,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優化傳統環節和流程,極大地提升生產力和效率。在傳統的制造、物流、供應鏈等行業,人工智能能夠幫助實時監測、分析并調整生產線上的各項參數,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減少資源浪費和縮減不必要的成本。例如,在智能制造中,人工智能算法能夠預測設備的故障和維護需求,避免了設備的停機時間,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次,人工智能能夠通過自動化、數字化的手段,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在零售業,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商家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個性化營銷和定制化服務,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則能夠輔助深入分析氣候、土壤、作物生長等數據,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更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能夠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和創新。傳統行業常常依賴經驗和直覺進行決策,但隨著人工智能的加入,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決策能夠幫助企業更精準地捕捉市場機會,減少決策失誤。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為傳統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未來,人工智能也將圍繞民生需求創造出更多新的發展機遇,一系列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也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5當前,DeepSeek為代表的AI產業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您認為,它將如何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未來應該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回答:DeepSeek作為AI產業的代表,正在通過幾個方面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力。首先,AI技術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DeepSeek等公司利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大數據分析,為多個行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特別是在金融、醫療、制造業等領域,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此外,AI還在創新產品和服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能夠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分析用戶行為,從而推動新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的快速迭代。
對于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未來的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政策的作用不僅是促進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引擎”,也是構建產業創新生態和市場環境的“土壤”。推動AI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政策措施,同時規范市場秩序和技術應用;二是行業定制化應用的開發,AI技術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進行深度融合和個性化定制,不能只是做技術層面的應用,還要真正服務于產業發展;三是打破信息孤島,構建跨行業的數據共享平臺。AI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企業需要更開放的數據結構與標準化接口,推動行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和共享發展。
6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您認為我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哪些亮點,有哪些挑戰?未來有哪些潛力?
回答:在過去幾年,我國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展迅速,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創新方面。亮點之一是政策支持的強大驅動,政府積極出臺政策和措施,為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數據資源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大優勢,AI、5G、物聯網等技術能夠在市場中迅速落地,推動了產業的加速升級。然而,挑戰依然存在。
首先是技術自主可控的問題,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一些核心技術上仍然存在依賴進口的問題。其次,創新能力的區域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在技術研發、人才引進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差距,這可能影響整體的創新動能。此外,人才短缺也是目前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AI領域的高級技術人才需求量巨大,但培養周期較長。未來,我國新質生產力的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隨著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多個行業將形成更加高效的產業鏈合作。其次,政策上有望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將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保障。最后,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放和交互,AI技術的跨國應用和合作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7我們回到DeepSeek上,您認為這次DeepSeek火出圈,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未來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造就下一個DeepSeek,或者說更多的DeepSeek?
回答:DeepSeek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是技術積累、產業需求與時代機遇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從技術演進層面來看,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投入構建了關鍵基礎。大模型架構、多模態學習等前沿技術的突破,加上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為DeepSeek這類企業提供了技術躍遷的土壤。例如,其代碼生成能力背后的大模型優化,正是長期基礎研究厚積薄發的體現。而在產業層面,全球智能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無論是制造業對柔性生產的需求,還是金融、醫療等行業對精準化服務的追求,都需要DeepSeek這樣“頂天立地”的解決方案——既攻克認知推理的技術高地,又能扎根具體場景實現商業閉環。這種“技術-場景”的雙輪驅動,正是其破圈的核心動能。從時代需求的層面來講,當前,人機協作范式正在顛覆,市場需要的已非簡單替代人力的工具,而是具備行業知識沉淀和創造性思維的智能伙伴。
DeepSeek在代碼推演、動態優化中展現的“類人”思維,恰恰踩中了這場生產力革命的關鍵節點。要培育更多這樣的標桿,需構建更包容的創新生態:一是建立國家級算力共享平臺,用彈性供給降低中小企業研發門檻;二是完善“耐心資本”機制,對底層技術攻關給予更長周期的支持;三是推動行業知識開源社區建設,加速跨領域場景的創新碰撞。可以預見,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深化,這種“技術縱深+產業縱深”的雙重優勢,必將催生更多中國AI領軍者。而DeepSeek的突圍,正是這場創新浪潮的序章。
8了解到您對數字化產業做過專門研究,那我很想知道,作為專家,您平時用deepseek來做什么呢?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 DeepSeek,來感受科技帶來的改變,擁抱AI時代的來臨?
回答:在研究過程中,我在合乎學術規范的框架內使用DeepSeek,高效完成數據處理的代碼實現。對公眾而言,DeepSeek本質上是全民可用的智能協作者。它能將每個人的創意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例如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作者簡介
楊震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9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創新戰略、創業管理。2014年~2015年在法國高等商學院(HEC PARIS)企業戰略學系做訪問學者,擔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和青年項目、北京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和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部和商務部委托專項研究課題,三次獲得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和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杰出博士研究獎。在“管理世界”、“南開管理評論”、“科研管理”、“科學學研究”等國內權威期刊和國際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Management Decision”等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兩部專著和兩部國家級教材(創業管理,財政部“十三五”規劃教材;“創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次獲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為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層次學生開設課程,多次獲得教學和科研類表彰,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訪談鏈接
https://ytweb.radio.cn/share/albumPlay?correlateId=2613965&columnId=16419731544730&appUuid=198D52CE-3B45-4A2D-8316-BB339764B064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南海之聲》節目專訪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