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家庭還是職場,從經濟獨立到思想獨立,從個人發展到社會貢獻,女性從不同維度不斷突破邊界,書寫著“不被定義”的篇章。女性力量如玉般溫潤,也鐫刻著歲月留下的堅韌與綻放。“她們”從不囿于鋒芒畢露的姿態,而是將溫柔淬煉成鎧甲,以包容重塑剛強。
值此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北大匯豐MBA特別推出“她予光”系列專訪,探尋身邊的“她”力量。對話一束光公益項目核心團隊,看她們如何打開世界的一扇窗,讓光芒照進乳腺癌患者的心里,從一個人的點點微光,凝聚成為破曉的霞光萬丈,共同見證身邊熠熠生輝的女性力量。
她是自己開公司的朱總,是2023級MBA同學經常提起的娟姐,也是一束光公益項目的發起人。朱惠娟收到“她予光”首期專訪邀約的那一刻,感嘆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如一束光公益項目的初衷:成為一束光,照亮別人,照亮自己。
十年前的一點火星,點燃了十年后女性公益的理想。彼時的朱惠娟剛進入假發相關行業,接觸了一定比例的假發剛需客戶——化療患者。朱惠娟了解到,乳腺癌作為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平均每年新增42萬患者,一旦發現患癌,化療是超過95%患者的選擇。但化療帶來的脫發,給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心里蒙下了一層厚重的陰霾,在一次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對方向朱惠娟傾訴道:“患癌是對人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攻擊,感覺那段時間天空都是灰暗、沒有光亮的。”這句話在朱惠娟心里埋下了一點火種。
加入北大匯豐后,朱惠娟萌生出開展公益活動的想法,她在調研中發現學院并不缺乏公益項目,學生會也設有公益部門,但是聚焦于長期性、可延續性的女性公益項目尚處于空白,她想,為什么不將自己擅長的事情與公益項目相結合呢?這才有了這個和深圳粉紅絲帶關愛中心合作發起的、為乳腺癌女性患者捐贈假發的公益行動——一束光。“送給她們一頂假發,讓她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完全融入社會,讓這頂假發成為照亮她們痊愈之路的一束光。”
朱惠娟介紹說,不同檔次的假發品質差異很大,只有全人發全手織的高品質假發才能保證舒適和逼真,更適配敏感的化療患者。但在制作過程中,平均10-12個人的頭發才能做成一頂高品質的假發。到目前為止,一束光已經收到了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2500束頭發。Girls help girls,已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大家用實際行動在踐行的初衷。當乳腺癌患者收到捐贈的假發時,不僅收獲了外形的提升、佩戴的舒適度,更多的是來自十多位愛心人士的支持與鼓勵,幫助她們以積極的心態對抗疾病、迎接挑戰。
為保證假發制作的完整性,被捐贈的頭發要求最短30cm,這意味著從短發開始留長的話,要經歷3-5年的時間。捐贈頭發的人中有正在讀書的學生,有起早貪黑等待工資到賬就寄送頭發的打工人,有自發宣傳提供免費剪發服務的發型師,有和癌癥戰斗了數年重新恢復健康的病友,這一刻,“一束頭發”跨越了性別年齡時間距離身份地位,將大家的心匯聚在一起,成為了足以抵御苦難的強大武器。
有人在隨頭發寄送的卡片中對乳腺癌患者表達了祝福,希望她們能夠痊愈;也有人在公眾號平臺留言呼吁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進來,“我的身邊也有很多偉大而樂于奉獻的女性,我的媽媽、我的姐妹、我的領導,她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也希望能夠為‘她’做些什么。當知道留長頭發就可以幫助這些乳腺癌患者時,我選擇剪掉自己留了多年、哪怕是在孕期也不愿剪掉的長發,希望給乳腺癌患者與病魔抗爭的勇氣。”
一束光公益活動得到了北大匯豐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 “發現身邊的她力量”校友論壇上,學院領導親自參與一束光女性公益項目揭牌,北大匯豐《數據新聞與信息可視化》課程的同學們也制作了8個短視頻來共同推動乳腺癌患者關愛宣傳,目前一束光團隊正在與北大匯豐的老師組織和策劃愛心音樂會,持續落實愛心活動。
項目發展至今,朱惠娟收到了太多的善意,但也不乏質疑,這些都成為了激勵她繼續前行的動力。目前,她仍在不斷尋求合作的快遞公司,共同投身于公益,踐行企業家社會責任。在北大匯豐,通過自身以及發動身邊的人關注并參與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在學習商業理念的同時,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達則兼濟天下”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同心愿。
作為一束光公益項目的聯合發起人,在兼顧一束光的同時,于飛也是北大匯豐MBA同學會的秘書長。“北大匯豐是一個有愛的平臺,大家都有著為社會做貢獻的情懷,以多種方式拓寬人生的邊界,尋求人生的意義。”同學會的主要工作是通過組織各項活動聯絡校友,而公益正是這些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在一束光公益項目發展的過程中,同學會的平臺對項目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助力。于飛介紹說,納入同學會的公益部后,一束光公益項目便能實現持續運轉,在北大匯豐一級又一級的學生之間傳遞。借助同學會的平臺,一束光可以實現和大灣區其他商學院公益組織以及社會機構聯動,參與大灣區商學院公益論壇,借助平臺之力實現快速發展,收獲更大的影響力。
苦難是生活的別樣經歷,它也許可以剝奪人們所擁有的事物,卻無法打倒一群人堅強的意志。于飛分享了一束光項目第一位受捐人成允的故事,成允與愛人在深圳打拼,撫養著兩個孩子,是無數奔波勞累的普通人中的一員。原本平凡又溫暖的家庭卻因她確診乳腺癌遭受重擊,丈夫為了兼顧家庭和賺錢開始打零工,家庭經濟更為拮據。初次見到成允,她戴著一頂劣質化纖假發在醫院接受化療,在收到捐贈的假發后,還沒來得及好好欣賞,就十分著急地準備趕回家照顧孩子。于飛那時才了解到,成允的孩子因腦癱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即使在化療期間,成允也在堅強地分擔起家庭的責任。手術成功以后,成允沒有因病痛而消沉,而是迅速投入到生活中。“從這些罹患乳腺癌的女性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她們在面對命運的重擊時,仍然選擇成為一個堅強的母親和妻子,成為不愿向苦難低頭的自己”。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成允身體康復后主動申請成為一束光公益項目的第一名志愿者,隨著一束光影響范圍的逐步擴大,她承擔起假發中心統計信息的工作,愛心從全國匯聚而來,在這里實現了傳遞,形成了完整的閉環。
在幫助這些乳腺癌患者時,于飛總能反過來被她們治愈。她們雖然生活并不寬裕,在第一次見面時因為脫發,有的人戴著帽子,有的人買了化纖假發,但相同的是每個人都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在努力自救,沒有人因為罹患癌癥而放棄自我。有的人從患病、治療到痊愈的過程中,都不愿離開工作崗位,不希望給身邊的人帶來負擔。有的受捐者向于飛提出希望擁有一頂長的假發的期望,時刻保持著對美的追求。每當這一刻,于飛都能深刻體會到對生命的敬畏。“無論大家在何種領域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從生活中汲取正能量,然后不斷將這些正能量和善意傳遞出去,給予他人光明和希望。”
盡自己微薄之力,推動女性公益事業的發展,從而源源不斷地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于飛開始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對生命常懷敬畏,無論順境逆境,都選擇無畏前行。
在傳媒、互聯網、金融、創業等各個領域摸爬滾打的葉妙蔭也是一束光公益項目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她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十分豐富。如果不是主動闡明,很難想到她兒時曾有過將近十年重病罹患的經歷,正是這一經歷讓她對很多乳腺癌患者所面臨的困境感同身受。在北大匯豐開學第一課上,老師談到“要向社會盡責”。當這幾個字初次呈現在面前時,她坦言沒有太多實感,“其實在我們剛邁入社會的頭幾年里,社會責任這個詞好像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是當娟姐把一束光這個項目拿到我面前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機會近在眼前,幫助那些還在與病痛斗爭的人,這是我義無反顧加入一束光的原因。”
作為見證者,她看到了無數女性在歷經生活的磨難后,仍選擇迎接光明,捐獻自己的愛心并從中收獲力量。“很難說捐贈者與受捐者誰才是真正的受益人,因為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通過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希望,從而讓自己在面臨困境時也有勇氣向前。”
“我們實現了從0到1的建立,但要想未來走得更遠,還需要大家的不斷努力。”葉妙蔭的畢業論文是圍繞一束光公益項目開展的研究,她表示,公益項目要實現長期發展,一是要擴大覆蓋面,以服務有需求的患者為最終目標,覆蓋更多有需求的人;二是深化服務,以捐贈假發為主要的愛心錨點,未來可以嘗試向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支持、康復指導不斷延伸,為患者患病之后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三是增加公益機構的影響力,持續通過社交媒體和線下活動,提高公眾對乳腺癌患者的關注;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延續一束光的初心。
葉妙蔭透露,未來一束光想要做一個關于《一束頭發的旅程》的紀錄片,記錄一束頭發是如何從捐贈人那里發出,跨越江河湖海,來到假發生產線上,又是如何送達乳腺癌患者手中的。她談到,紀錄片的想法源自公眾號里“千萬個祝福”欄目,里面寫滿了捐贈人對乳腺癌患者的祝福與鼓勵:“倘若我這留了10年的長發能夠讓獲得頭發的你恢復漂亮和自信,這將是我剪下這段長發最重要的意義“;“愛心就像頭發,剪掉可再生,傳遞卻能無限蔓延,希望能陪你走到云開雨霽、彩虹初綻的那天”;“我相信我們都有無數種可能,都有我們值得奔赴的未來。祝我們錚錚又昂揚,扎根大地,挺起脊梁!”這一束束頭發和留言讓情感實現了雙向傳遞,很多乳腺癌患者在康復之后陸續加入一束光成為志愿者,大家雖素未謀面,但陪伴彼此,互相扶持,被光照亮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了光源。
向良妍是一束光核心團隊中唯一的2024級成員,她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傳承”。作為女兒,同時也作為媽媽,女性在感情的捕捉和鏈接上有著更多的溫情,她能夠深刻地感知自己愛與被愛的能力,也希望將這份愛傳遞。“每一頂假發對患者的幫助不僅僅在于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更多的是給予她們信心和心理上的關愛。”
最早對乳腺癌的認知,源于她的親人。向良妍的家婆曾兩次面臨罹患乳腺癌,卻都堅強地挺了過來。家婆第一次患乳腺癌是在她40歲時,經歷了7年的恢復期,不幸復發。那是向良妍第一次面臨身邊最親近的人罹患重癥的情況,無措和擔憂席卷而來,是家婆反過來寬慰她,“別擔心,所有的過程我都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大不了就是再來一回。”她的那種重來一遍的心態給了向良妍極大的觸動。她知道乳腺癌患者在術后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化療,身體狀態也不如從前,能夠挺過一次就很不容易,家婆在歷經命運的坎坷時仍選擇坦然面對,源于她內心的堅韌,也是她對命運的抗爭。向良妍鼓勵那些正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女性:“現在的醫療水平十分發達,如果不幸成為了概率中的人,要相信只要堅持挺過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以平等的視角去看待身邊患病的人”,這是另一位曾患其他重癥疾病的同事帶給向良妍的啟發。這位同事在術后重返工作崗位后,每天需要做透析,向良妍最初想的是讓大家都照顧她,幫她減輕工作量,但一次有個重要項目需要出差,向良妍本來想安排其他人代替,這位同事還是主動請纓,由于項目還有其他機構的同事一起,按公司規定住宿需要兩人一間,她告訴向良妍希望兩人分到一間,因為不希望項目組知道她患病透析的事后,給她過多同情甚至否定她的工作能力,希望大家用正常人的視角去看待她。那時向良妍才明白,真正的幫助也許不是特殊對待,而是以平常心給予更多尊重、信任和支持。
向良妍談到,做公益這件事,是一個細水長流、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希望自己能將23級師姐們創辦這個公益項目的初衷與熱忱不斷傳遞下去,也希望每一位身處苦難中的女性能為自己打開一扇窗,讓光亮照射進來。“在北大匯豐,我們學習的是如何更有效率地去破解難題,商業思維傾向于解決供需平衡的問題,而公益作為一項長期事業,如何將關愛切實送達更多有需要的人,形成高效的流程組織,這也是需要我們在學校里不斷研究的命題。”
女性的成長從來不是單兵突圍的戰役,正如海潮中萬千水滴相互托舉才能形成磅礴之勢,我們每個人既是自我命運的主筆,也可以成為他人路途中的一束光。當我們不再囿于一方小天地,放眼山川,回饋社會,便能感知世界的遼闊。前行路上,愿每位女性都能在彼此眼中看見星辰大海,在相互扶持中抵達自己未曾想象的高度。因為真正的女性力量,永遠生長于攜手同行的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