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MBA30周年
三十而勵 向新而行
1994年,浙江大學MBA在浙江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應運而生。三十年來,我們堅守初心,不斷探索創新,始終堅持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創業精神、卓越領導能力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領導者為已任,為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過去的三十年,浙江大學MBA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也見證了中國管理教育的崛起。
值此意義非凡的時刻,“浙大MBA30周年人物專訪”系列首期,我們有幸采訪到了曾任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1996-1998年)及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入學考試管理科目命題組組長(1996-2001年)項保華老師。作為浙江大學MBA項目三十年發展歷程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他眼中的這三十年,是一條從0到1,充滿挑戰與探索的教育之路。
“MBA教育到底應該怎么做?”
這個問題在30年前,可能沒有人能清楚回答。
“第一個教大學的人是沒有上過大學的。那么嚴格來說,第一個教管理的人自己也沒有系統性學過管理學,千難萬難,總有人從零到一去做這件事情。”時至今日,項保華仍記得導師黃擎明教授對他說過的這句話。作為親歷浙大MBA乃至中國MBA教育創始階段的老浙大人,項保華于1991年至1998年期間先后擔任浙江大學管理工程學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主任、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主管本科、研究生及MBA教育;1996年至2001年連續6年擔任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入學考試管理科目命題組組長,他參與和見證了浙大MBA破土而出的艱難歷程。以下是項保華教授的講述:
中國MBA教育起步較晚,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上世紀80年代,中國市場經濟萌芽初始,中國經濟逐漸活躍,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中國開始學習和引進美國的MBA教育。到了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為了適應當時經濟發展及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國MBA教育應運而生。1990年,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設立MBA學位并試辦MBA教育,1991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9所國內高校開展MBA教育試點工作。1994年,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26所院校成為第二批試點院校,正式亮相。
篳路藍縷,有些事情先干后說
MBA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最早經歷從各高校自主招生到全國聯考的變化。
針對這一新興領域--MBA教育,在初創階段,各大院校幾乎都是從零開始,邊實踐邊探索。早期,各高校自主負責考試與招生工作,這導致了考試標準多樣化。加之當時MBA項目需要收取相對較高的學費,而社會各界對其認知尚淺,這些因素下,使得MBA教育進一步發展面臨無形壓力。鑒于此,在南京大學舉辦的一次院長會議上,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通過一校一票的方式,投票決定推行全國聯考制度,以期通過統一標準、提升MBA招生質量。
1998年全國MBA戰略研討會合影
1996年,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招生聯考正式推出,這成為中國管理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教育部相關司的指導下,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專門成立了聯考命題組,組織各試點院校有關學科專家,負責考試命題及考試輔導資料的編寫,從那時開始,我連續六年擔任了國工商管理碩士考試管理科目的命題組組長,見證了這一發展過程。
MBA入學考試設計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當時中國,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中國MBA入學考試應該是怎樣的,特別是在1996年首考時。
一個重要爭議在于管理科目考試內容的設置。一些學者認為管理學科包含多種學科知識,難以通過統一試卷進行有效考核。當時有個學校的院長甚至直接指出這根本不可能出題,畢竟管理科目試卷要求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三方面內容,這每一方面實際上都是一門大課,似乎涉及內容太多了。
1997年MBA全國命題組合影
作為當時的命題組組長,面對無法統一的出卷意見,我認為抽象討論理論標準沒有意義,就如制作一件衣服,抽象去說它的設計標準很難講清,只有當一件真正的衣服放在大家面前時,人們才更有可能產生共識。因此有些事情要先干后說,討論如何更好命題,不如各人先試著做出一份樣卷。
最終采取的做法就是,各校參與命題討論工作的專家,各人都帶一份樣卷過來,大家針對其中的每一道題,共同討論是否合適,如此逐漸抽取合適的試題,慢慢拼湊出接近正式的考卷。同時,根據各人所帶樣卷的質量,也確定最終參與正式命題的合適專家人選,從而確保聯考命題的質量,使之既具備學術標準,也滿足實務需求。
同樣,考試復習指導書從無到有,我們先著手把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教材內容綜合整理了一份簡稿,并循序漸進地將其發展成為一本詳盡的復習指導書。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已意識到,許多問題的答案并非通過爭論就能得出,必須一步步去實踐和探索。管理學的課程同樣如此,即便理論層面已經清晰明了,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可能因無意識而忽略,因此,持續的實踐是不可或缺的。
1997年管理科目命題組合影
MBA考試命題的另一個難點是如何通過試題考驗出學生的實際管理水平。在全國聯考背景下,負責閱卷的專家們需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批改大量試卷,不可避免會按照標準答案來劃點。然而,我們真正想要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意味著試題應當鼓勵學生提供開放性回答。但開放性回答因其多樣性和深度,很難設定統一的標準答案,這就構成了一個顯著的矛盾。我們只能通過不斷試探,尋找相對更為適合中國MBA教育的命題和考核方式。
難點攻堅:師資從哪里來
對于中國MBA教育來說,
那是個一切都從零開始的年代。
既有的學科體系不適用、師資短缺,教材怎么建設、課程如何規劃……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問題。我的導師黃擎明教授曾說過一句讓我銘記于心的話:第一個教大學的人是沒有上過大學的。那么嚴格來說,第一個教管理的人同樣未曾系統地學習過管理。千難萬難,總需要有人從零到一去做這件事情。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80年代中期,各大高校管理學科更多沿用源自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材體系,在市場經濟下如何做好企業管理?我們過去的教學體系下并沒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海外回流的人才,各高校也只有個別MBA學者。和我一樣恢復高考后80年代前期培養留校的這批碩士,成為后來浙大MBA教育最早的一批主力老師。
就像1982年-1984年我在浙大讀碩士研究生時,當時各門課基本上沒有所謂的書本和教材,任課教師幾乎都是自己整理講義,而我們則在下面認真做筆記。早期MBA教育階段,我們的老師也遇到了相似的處境。我們一邊研究西方MBA最新教材,同時審慎地選取過去國內教材體系的精華內容,邊干邊學,逐漸編寫出講義,并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出版正式教程。
1995年日本工藤學園講學
為解決師資培養問題,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做了很多工作,第一階段請了一些中國香港、臺灣地區以及國外的專家學者,來給國內院校的教師培訓相關課程。第二階段則是在1996年左右,由海外變成由國內的相關課程教師來組織進行培訓研討,當時國內首批MBA戰略方向課程的師資研討會就在浙大管院進行。一直到90年代中期,各個學校的碩士越來越多,更多的管理相關博士點設立,博士畢業生涌現,師資短缺問題逐漸緩解。因此,有句話說得好:“時間過了,所有昔日的難題今已不再是問題。”
適應碰撞:來自新學生的挑戰
早期浙大MBA生源基本來自于在職人員,他們在企業中遇到的都是綜合性問題。而當時,即便是國際上,綜合性的課程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它融合了生產、銷售、人資、研發及財務管理等多方面。因此,我們的MBA教育在實施初期,非常注意收集來自學生的反饋意見,主要聚焦于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應用性。
彼時,有MBA學生覺得,學院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因而渴望有實戰經驗的教師授課。然而,我認為,真正的高手無論是否具備實戰經驗,其領悟的精髓都能緊密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得以運用。就像許多杰出的企業家,盡管未系統學習過理論知識,卻能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兩分法。
MBA教育強調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就此而言,如今各種理論工具或方法已經非常豐富,挑戰在于,工具或方法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不同的實踐問題需要匹配不同的解決方案,而非希望一種工具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對老師來說難點在于如何發現關鍵問題?該用什么樣的手段解決?從哪些方面切入?
這些選項中最核心的是找到并提出那個關鍵問題。從這個角度上看,在MBA教學中學生真正感興趣、實踐所需要的點是什么?這是核心關鍵,因為時代在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和思考。
1999年虎山集團咨詢
所以我們聽到學生反映的老師教學問題后,會讓老師針對問題不斷改進。在當時師資力量緊缺的情況下,我們一般不會有學生反映問題就更換老師,而是讓老師持續改進,直到達到能夠滿足學生要求的水平為止。當時,為了應對師資緊缺與水平提升問題,提出盡量爭取每門課至少有兩位老師、每位老師至少能上兩門不同的課,如此一來,全體老師就是一個相對專精與多元兼顧的互補團隊。
我當時主管教學,時常會與老師們交流。發現一個特別的情況,通常面對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優秀的教師會更多地主動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改進提高。具體地,MBA教育更是倡導教學相長。曾有一次,哈佛商學院高管培訓主管來訪中國,在被問及如何教授有類似世界500強的企業高管時(他們的實戰經驗遠超大學教授),該主管回答,并非單純地去“教”他們,而是與他們相互學習。管理學泰斗彼得·德魯克也曾言:“若我無法從學生身上學到什么,那我也就無法教給他們什么。”因此,老師們在教學中應秉持相互學習的態度。
未來的路:在全球視野中堅守本土初心
從創建至今,浙大MBA走過了30年。展望未來,全球化的逆轉趨勢和本土市場的復雜性讓中國的管理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未來30年,希望浙大MBA繼續堅守本土初心,把創新和社會責任作為核心,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他說,“全球視野,落地功夫。唯有深耕本土,才能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