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北大光華2024級新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我很高興和學院在場的各位備受尊重的老師們一起,歡迎你們來到北大光華。對于在座的1491名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學院各個項目的新同學,我想說,今天是你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從今天起,你們多了一個新的身份——光華人。光華人也將是一個把你們和北京大學聯結在一起并延續一生的紐帶。作家加繆曾說:“絕望的人沒有故鄉。而我,我知道海的存在,所以我能夠在這個枯燥乏味的時代活下來?!?未名湖是個海洋,因為理性的光輝和思想的力量,北大注定將成為大家的精神故鄉。祝賀大家,能以這樣的方式在燕園開啟一段不同凡響、充滿意義感和使命感的成長之旅——歸鄉之旅!
今天也是學院的一個重要時刻。我經常引用作家J.R.R.托爾金關于教育的一段敘述:“真正的教育是一個沒有終局的故事,它包含著一次又一次的出發、慣常性的重新開始、持續不斷的自我更新。” 好的教育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雙向奔赴。身處一個破裂、喧囂、混沌不明的時代,你們的到來再一次促使我們去思考學習的意義、教育的價值。我們將彼此砥礪,重新定義各自的使命和意義。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單向接受,而是相互成就,我們必將一起成長并最終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于大家即將開啟的光華歲月,我有很多祝福和期待。今天,我想著重強調一點:做一個謙卑的思想者(a humble thinker)。請允許我借用這個機會,闡釋為什么“謙卑的思想者”真正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價值,尤為重要的是,它的時代意義。
謙卑的思想者的對立面是知識的僭妄者?!爸R的僭妄”(The Pretense of Knowledge)是經濟學家哈耶克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獲獎演說。在這篇文章中,哈耶克敏銳地指出,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人類的傲慢也空前高漲,然而,人類的知識體系是分立的,無法統一整合為一個全能的視角來觀察;而當人們罔顧科學方法的局限性和現有科學知識的不確定性,自以為已經掌握主宰事務進程的全部知識,采取一種具有“無知的確定性”(ignorant certainty)的魯莽態度,把復雜事務用極簡的知識來詮釋,并用于改善社會秩序,最終只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知識的僭妄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各種形式廣泛存在。我們身邊不乏滿腦子標準答案的人,利用超強的學習能力,通過大量刷題,參加各種資格認證考試學會了豐富且結構精良的專業知識,獲得了各種問題的“正確”答案。然而,他們卻往往無視他們深信不疑的知識的不確定性,手拿著錘子,看到滿世界都是需要被捶打的釘子。滿腦子的標準答案,并不能幫助我們循著自己個性的方向找到真正的熱愛,也無法幫助我們客觀認識這個世界,理解世界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相對性。盲從既有的知識和所謂正確的答案,往往會讓我們陷入一種思維的桎梏、思想的荒蕪,不斷地掉入各種各樣的“敘事陷阱”,或是在同一個地方反復跌倒。“敘事陷阱”和“標準答案”,它們直接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和詮釋這個世界,以及我們在思考和決策時所依賴的認知框架。
知識的僭妄更體現為思想的偏狹和認知的封閉。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們慣常接受的“真知灼見”、包括那些我們已經貼上“真理”標簽的科學發現都是暫時和相對的——它們受限于這些理論或是觀點的提出者所秉持的價值主張和這些知識形成時的特定環境和實驗條件。一旦把思想的形成和智識的成長放置到更為廣闊的時空,我們就能徹底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會有新的、來自不同方向的真理被揭示出來”。然而,知識僭妄者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或智力過于自負、傲慢,不愿聆聽不同的聲音,對不合己意的觀點或是認知全面排斥,經常陷入思想上的偏執,不遺余力甚至不擇手段堅持捍衛自己在知識和觀點上的自我正義;知識僭妄者沒有追尋新的不確定性的意愿,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他們不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
知識僭妄者更可能是值得懷疑的技術至上主義者。在他們眼中,世界是一個預制的、系統化的、內部完整的整體,連同它的規則和敘事一起都可以被他們篤信的知識來理解及闡釋?;谶@樣的認知或者僅僅是因為傲慢,他們往往主動放棄獨立思考的權利,在大腦中不斷固化對“權威”和“大家”的崇拜與依附。然而,沒有對問題底層邏輯的深刻思考,缺乏對那些穿透時間、具有通用性的規律的基本認知,思想懶惰的知識僭妄者的認知和學習模式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并沒有本質區別。事實上,相較于具有更強大的知識存儲(數據)和更快速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算力和算法)的AI大模型,他們更像是一個低配版的AI……當知識的僭妄轉化成AI的僭妄,當人們盲從的“權威”或是“大家”變成擁有“所有”知識和“全部”標準答案的機器,尤其是這些知識和答案又是集中由幾個掌握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大平臺來提供時,推動人類文明向上、向善演進的來自于人的內驅力在哪里?而缺乏人類新的內容創造,那些擁有完備知識和各種標準答案的機器是否能夠感知人性的溫度、習得生而為人的高貴、通過不斷進化獲取“定義美好的能力”和“創造美好的愿力”?技術的本意是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一生都在提醒人們警惕“知識的僭妄”的哈耶克曾說過:“一種文明不是出自哪個頭腦的設計,而是通過千千萬萬個人的自由努力成長起來?!?/span>
2024級的新光華人們,明年5月,光華管理學院將慶祝學院成立四十周年。以“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光華近四十年的發展已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這些印記經過歲月大潮的反復沖刷,沉淀出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強調思想性、開放辦學的精神、家國大義。這些教育理念是光華精神和偉大傳統的底色,是學院寶貴的精神財富;用更為詩意的表達,“這是我們共同的平原和水,這是我們共同的夜晚和詩歌”(海子)。我想說,這些教育理念的時代特征和意義集中體現為我今天的主題——謙卑的思想者。
做一個謙卑的思想者,需要大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堅定不移地去追求真理,相信并珍視思想的力量。追求真理,獲取智慧,既是人們對你們的期許,也是你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更是你們應該扛起的道德責任。得益于思想解放所釋放出的動人心魄的力量,我們已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經濟奇跡。我們必須認識到,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下滑、國內外環境的急遽變化、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的加速發酵等正在嚴重沖擊我們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形成的認知和思維定式。拒絕敘事陷阱和標準答案的束縛,我們需要培養開放的思維,勇于質疑和反思,擁抱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只有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勇敢地去拓展已知世界的視野,提出撼動現有知識基礎的問題,并用新的理論去重新構建它們,我們才可能在宏觀經濟層面構建新的增長范式和增長動能,在企業層面引領商業實踐和商業文明不斷向上。
做一個謙卑的思想者,需要大家對世界的差異性和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性有清晰的認知,擺脫知識的傲慢與偏見,以開放的精神和態度果斷跳出自己的“圈子”。1200萬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獲得碩士及碩士以上學位的總人數,其實還不到中國總人口的1%,而這是在座各位同學最終將進入的圈層。我曾多次提醒,這個百分之一的“圈子”以外的那部分才反映了這個世界的真實。如果你們一直停留在這個百分之一的“圈子”里看世界,你將很難理解橫亙在我們生活中巨大的不平等這一現實。我希望大家努力“破圈”,對我們擁有的優渥機會心懷感激和敬畏,關注我們生活周遭那些合理的不滿和埋怨,以更開闊的視野認知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和時代,致力于定義并解決那些必需但又難以回答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
做一個謙卑的思想者,我希望大家胸懷家國大義,將自身的發展和一個更大的使命結合在一起。近四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光華人,堅守追求真理但寬容異見的科學精神,直面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問題和重大關鍵問題,以敏銳的觀察、嚴謹的研究對國家經濟社會政策的制訂和中國管理的前沿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光華的現在與未來,你們注定將成為它偉大傳統的一部分。眼下的世界也有林林總總的殘缺與不足,當前的中國經濟社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過去,我們以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革新,交流、諒解、包容,會取代疏遠、懷疑和敵對。然而,陌生、偏見和歧視依然肆意流竄裹挾,使人與人、國與國充滿阻隔。我期待你們擁有更多社會責任感和全球性視野,將科學理性精神與正義感、悲憫心結合起來,將個人的成長與更大的使命和更重要的意義結合起來,不懼細碎、日拱一卒,在探尋人生意義與獲得個體自由的同時,展現你們的美好,延展人類精神的各種可能性。請記住,如果破碎的個體經驗不能置身于一個宏大的時代敘事之下,個體生命將無法和漫長厚重的歷史相聯結,留下歲月難以消磨的記憶。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2024級的新光華人們,做一個謙卑的思想者注定是一個充滿孤獨、不悅甚至是痛苦的過程。我想在這里引用意大利詩人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的詩與大家共勉:
你在這條路上會孑然而行;
我請求你,高貴的靈魂,
不要放棄你高貴的使命。
歡迎大家來到光華!
2024年9月7日
于北京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十四五”“十五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7年《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年度經濟學家。劉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實證資產定價、市場微觀結構與中國經濟研究等方面擁有眾多著述,其著作包括《我們熱愛的金融——重塑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金融》、《從大到偉大2.0 —— 重塑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