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婧,2024屆清華MBA項目(非全日制)畢業生。曾任職于貝瑞基因,現就職于優抵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擔任VP及首席商業官,帶領公司前端市場及營銷團隊推進阿爾茨海默病血液檢測輔助診斷臨床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我和我的同學們會半開玩笑地互稱“網友”,因為我們從項目申請、參加統考、建班破冰直到共同學習的第三個學期,都處于疫情的特殊時期。然而,這段經歷也帶給我們2021級P班同學太多的不一樣——每一次進校上課、線下實踐都成為了大家非常珍視的相聚,而這份珍視,讓我們的相識與陪伴更加可貴。
第一次實地坐在清華的教室里聽課,是葉青老師的“數據、模型與決策(DMD)”課堂。那時候的我們還戴著口罩、還有些初識的拘謹;最后一節學位必修課,是謝濱老師的“運營管理”,這時的我們張張笑臉綻放,已然是最親密的伙伴。
回首求學時光,我依舊記得鄭曉明老師的“領導力的核心是挖掘人性、經營人心”;依舊記得徐中老師講述的沙克爾頓的故事;依舊記得當“五谷道場”的案例在于春玲老師的“營銷管理”課程和朱玉杰老師的“公司金融”課程中以全然不同的維度被解讀時所感受到的奇妙與慨嘆……所有好奇、思考、感悟、內化的過程與經歷,都是在大家的陪伴中度過與完成的,這份積淀,濃厚且將永存。
在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我寫過這樣一段話:世界這么大,非常感恩能遇到如此優秀、奮進、有趣的他們——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讓我的MBA學習生涯收獲滿滿,他們給了我巨大的鼓舞與動力,讓我有勇氣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嘗試更多的可能。
我一直自信于自己讀MBA的初衷和MBA項目的設立初衷是典型性一致的:如何更理性地選擇賽道、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團隊、如何更卓越地經營事業。正是因為我首先產生了對于職業生涯新的思考與規劃,從而引發了我的迷茫感與匱乏感,才令我堅定地選擇了清華MBA。過去三年的所學、所看、所聽、所感受、所思考、所實踐,都讓我可以切實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入學之初,我還是某上市公司某業務事業部的BU Head,習慣了在成熟的業務框架和制度體系內思考與行事;畢業之時,我已經以VP的身份在一個初創型團隊“摸爬滾打”了2年,在深刻感受VUCA時代艱難的同時,也沉浸式體會著挑戰VUCA的成就感。
入學之初,自己對公司治理、公司金融、財務分析、商業模式等等企業運營要務知之皮毛,所謂的管理,也僅僅源自自己技術專業上的積累和自身對于管理和運營的感性認知;畢業之時,我可以和投資人、董事、產業上下游伙伴和同行們,更加深入地探討與彼此相關的話題、輸出思考。
入學之初,如何籌劃融資節奏、如何制定營銷方案、如何識人用人激勵人……這些似乎都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僅淺淺相交,我更像是一名旁觀者;畢業之時,當我跟導師分享畢業論文全程的心路歷程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當事人與親歷者,甚至已然在學以致用、輸出為對現實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這樣的成長,既是我心之所向,但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邊際收益”是“管理經濟學”這門MBA核心課程中給我最深感受、最大價值的概念。盡管是以經濟學詞匯的身份進入我的認知的,但它已然成為了我過去三年學習生涯以及未來人生旅途中的座右銘:保持學習、保持成長,讓每一天的邊際收益大于零,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無論認知還是情感,都要讓自己越來越好。
人生,就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相聚與別離連接起來的。畢業僅僅是給我們的這段經歷賦予一些儀式感,但絕不意味著結束。恰恰相反,它正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畢業的這一年,剛逢清華經管學院建院40周年。四十不惑,未來可期,正如現在的我們,帶著所有的收獲再次啟程,去迎接遠方更美的風景。
《鳳凰花開的路口》是我最近時常想起的歌,送給我深愛的老師、同學、經管學院和清華校園。愿我們一起,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懷揣夢想,堅定向前,歸來仍是少年。
“幾度花開花落,有時快樂有時落寞,很欣慰生命某段時刻,曾一起度過;時光的河入海流,終于我們分頭走,沒有哪個港口是永遠的停留,腦海之中有一個鳳凰花開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