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成功舉辦會計碩士(MPAcc)校外實踐導師論壇。本次論壇主題為“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引領數字化財經未來”,邀請了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中國醫藥會計學會會長楊珊華、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原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趙壽森、京能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李心福、瓦軸集團公司總經理張興海、桃子科技首席運營官陳琳、中冶集團財務部副部長宋國華、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總裁周重揆、北京華財會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久立等60余位論壇特邀嘉賓和校外實踐導師代表以及20余位教師和學生代表參加。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付仕倫、商學院院長何玉潤、商學院教授謝志華、楊有紅、副院長趙川、許曉芳、北京工商大學計劃財務處副處長張偉華、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張宏亮、商學院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張繼德等出席活動。
論壇設置了主題演講、圓桌論壇等交流分享環節。與會代表結合親身實踐經驗,共同探討數字化背景下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創新教育模式和校企培養策略。
商學院黨委書記付仕倫在論壇開幕式上表達了對嘉賓和導師的熱烈歡迎,表示要響應國家號召,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數字人才,強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以及數字人才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共同推動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高質量會計人才的培養,為服務國家、助力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商學院院長何玉潤在開幕致辭中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校致力于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通過整合資源,推動商科數字化轉型,以培養復合型、實踐型的會計人才,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何院長指出此次論壇的召開不僅是對學校歷史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新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前瞻思考,與會專家的思想碰撞將為商學院MPAcc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參考,推動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論壇特邀嘉賓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楊珊華以“復合型會計人才的職業發展”為題目,指出復合型會計人才不僅需要精通財務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五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會計人才價值貢獻的公式,強調了直接和間接創造價值,以及組織活動中的價值創造。對于財務人員來說,平臺價值和職務價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一個良好的平臺能極大地提升個人價值。在演講的最后,楊總還鼓勵會計專業人士要具備政治方向感,持續學習,提升能力,并強調人生價值無法以會計計量,但會計人可以通過實際行動,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總會計師趙壽森做了中國煤科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的專項實踐報告,提出關于企業價值創造的三點感悟,接著以其深厚的專業素養和獨到的見解,從企業文化、科技創新、全面預算、“六有標準”、提質增效、以人為本、責任擔當、豐碩成果八個部分進行了詳細闡述。他強調,價值創造是一個動態的多業態融合過程,企業管理中的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非常重要,財務人員應當具備這種全局視野,確保高效創造企業價值。最后,他鼓勵在校學生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加強思辨學習,提升反思能力。
京能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李心福通過鮮活的例子介紹了如何對復合型人才進行培養。他指出,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會計,還需涉獵法律、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等科學知識,這些知識能拓寬會計人員的視野,更好地推動財務管理工作。他分享了自己的職業發展經驗,指出會計職業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希望年輕人珍惜時間,盡可能地考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資格等專業資格證書,這將是一段非常有效的學習過程,短期內能增強專業能力和信服力,但長期看,交叉和復合性知識的儲備、進入企業的實踐和體驗以及對科學研究的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他同時鼓勵當下年輕人先不問收獲,最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然后堅持下來,終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瓦軸集團公司總經理張興海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回顧中國軸承工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享了瓦軸集團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的做法和經驗。他指出,作為先進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符合新時代的人類發展理念,瓦軸集團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積極導入并踐行“新理念”、“新方法”、“新制造”、“新模式”和“新機制”,這構成了瓦軸集團獨特的自適應組織模式。與此同時,集團“一廠一策”的個性化績效管理體系,其精細度和靈活性給與會嘉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定制化的管理模式充分考慮了各工廠的特定需求和環境,在提升運營效率、增強組織靈活性和競爭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學院黨委書記付仕倫、商學院院長何玉潤為優秀校外實踐導師和新聘任校外實踐導師分別頒發了榮譽證書、聘書,感謝各位導師對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在數字化轉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下,各位導師能為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相應的指導,進一步加深產學研合作,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
論壇的下半場進入圓桌討論環節,何玉潤院長主持,與四位業界資深專家現場互動交流,對行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會計人才、怎樣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等現實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
桃子科技首席運營官陳琳指出,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從傳統的紙質核算工作需求轉向數字化和跨領域能力需求,強調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注重軟實力,如學習能力和溝通技巧的歷練,這些無法通過短期學習輕易獲得的能力,恰恰是當下職場最需要的能力。
中冶集團財務部副部長宋國華在論壇中強調基礎教育與復合型人才培養,針對數字化轉型對會計行業的影響提出了獨到見解。他指出,盡管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會計工作的方式,但會計的核心理論和邏輯基礎仍然至關重要。會計不再是簡單的記賬,而是轉向管理會計,更多地涉及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總裁周重揆針對事務所如何培養新一代自強不息、自律且具備長遠視野的青年人才分享了他的看法。他強調盡管事務所人才流動性高,但承擔了重要的人才培養責任,提出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會計行業正面臨職能轉變,從執行者到戰略參與者,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尤為重要。
北京華財會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久立分享了華財會計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長路徑,強調了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需求。他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和廣泛的導師團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成長為能夠服務好企業并創造更大價值的專業人才。
論壇最后,商學院黨委書記付仕倫作閉幕總結。他指出,論壇嘉賓們的分享不僅提供了行業內的寶貴經驗,還對構建現代化人才培養體系和推動商學院數字化轉型具有深遠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了具體部署,數字經濟發展勢不可擋,會計行業正面臨著深刻變革,與此同時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他倡導在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要緊扣時代脈搏、跟緊發展趨勢,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滿足學校“商科做強,工科做精,工商融合,雙輪驅動”的要求。最后付仕倫書記表示,論壇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期待校內外導師和同學們進一步深化交流,未來更多地合作,共同為商學院的未來發展和北京工商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貢獻力量。
此次論壇的舉辦,進一步促進了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也為培養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會計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商學院將繼續致力于創新教育模式,為我國的財經領域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