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困擾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腹絞痛?帶著這些生活健康方面的疑惑,3月10日晚,“致用課堂·知行論壇”對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王振宜老師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陸俊老師,科普消化系統醫學常識,解析相關疾病的防治妙法。兩位專家名醫從疾病原理、治療方法、預防手段等維度帶領學員解碼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的“疑云”,以專業的醫學建議,守護身體健康。
活動伊始,港大-復旦IMBA項目主任孫龍分享了他在春節期間因胃酸過多引發的身體困擾,以及旅途中的親身經歷,生動揭示了消化系統健康對于現代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性。他強調,無論是青年人還是已在職場奮斗一段時間的中堅力量,都愈發意識到肛腸及消化系統保養的關鍵性。健康話題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切實的“剛需”。孫龍主任表示,此次活動意義非凡,不僅滿足了同學們對自身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更為大家搭建了一個深入探討大健康領域產業生態的平臺,讓學員在保障自我健康的同時,也能洞悉醫患關系以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需求動態,讓學術理論真正服務于現實生活。鼓勵學員借此契機,深化對消化系統健康及其相關產業的認知,共同推進健康領域的實踐應用與創新發展。
PART 1
王振宜:做有志青年,不做“有痔青年”,
常見肛腸疾病與結直腸疾病的科普及預防
肛腸科涵蓋了眾多常見疾病,但由于患病部位隱私且病癥初期不易察覺,人們往往羞于就醫,造成誤診誤治或錯過惡性疾病早期發現與治療的機會。網絡上的醫療信息魚龍混雜,有的夸大癥狀危害,有的專業內容難以理解,容易引發公眾恐慌與焦慮。
痔瘡是最常被提及的肛腸良性疾病,幾乎“十人九痔”。它是一種退行性病變,表現為肛墊組織的病理變化,如出血、脫垂等。痔瘡按位置分為外痔和內痔,其中內痔癥狀更為顯著,從無痛性便血逐漸發展至痔瘡脫垂,嚴重時需手術干預。痔瘡發病與年齡增長、遺傳、孕期壓力、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辛辣飲食、酗酒)、慢性便秘及腹瀉等因素密切相關,且女性尤其是孕產期女性較為高發。肛裂則是肛管皮膚全層開裂形成的感染性潰瘍,特點是排便時劇痛,易伴發便秘,并可能導致肛乳頭肥大、贅皮外痔等并發癥,同樣女性發病率較高,特別是產后急性肛裂。肛周膿腫和肛瘺屬于感染性疾病,肛周膿腫未及時處理可進展為肛瘺,必須通過手術治療。此病多見于中青年男性,且具有一定復發率,與個人體質、生活習慣等緊密相關。肛周濕疹則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以瘙癢為主要癥狀,與衛生習慣并無絕對關聯,反而是過度清潔可能誘發該病。針對以上各類肛腸疾病,正確的診斷與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同時加強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肛腸健康的認識,有助于促進早診早治,提升生活質量。此外,就醫時選擇合適的專科也極為重要,例如肛腸科、結直腸外科等各自專注不同領域的診療服務。
由于亞洲人群與歐美人群肛門括約肌張力的差異,海外就醫時需格外注意選擇有豐富亞洲病例經驗的醫生。肛腸良性疾病的治療不僅涉及手術,圍手術期管理也十分關鍵,且不同手術方式對醫生技藝要求不同。腸癌是高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癥狀不明顯,因此具有家族性息肉腫瘤史、炎癥性腸病史或不良飲食習慣者應定期進行篩查。預防腸癌的重點在于警惕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并積極應對息肉等癌前病變,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蔬果攝入,減少紅肉及高能量食物。若疑似或確診腸癌,患者應尋求專業醫生意見,信任并配合醫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總之,健康管理需重視預防和專業醫療結合,理性對待疾病,將專業決策交給專業人士。
PART 2
陸俊:守“胃”健康,防范未然,
常見胃部疾病的科普及預防
胃癌作為我國極為普遍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在國內的發病率處于高位,尤其值得關注。據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胃癌新發病例中,我國占比高達40%,這意味著我國不僅是胃癌的高發地區,同時也是全球胃癌防控任務最為艱巨的國家之一。胃癌的發生源于胃黏膜層的惡性轉化,而腺癌則是最常見的胃癌類型,占據所有胃癌病例的90%以上。發病風險因素多樣,其中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頻繁食用高溫、辛辣、煙熏及霉變食物;另外,胃潰瘍、萎縮性胃炎、曾接受過胃部分切除術的病史以及具有家族遺傳性胃癌背景的個體,均為胃癌的高風險群體。尤為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已經被確認為胃癌的一類明確致癌因素,因此對于感染HP的人群,定期進行胃鏡檢查顯得尤為關鍵。
胃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生存率和預后的關鍵。由于胃癌在早期往往癥狀不典型,甚至70%以上的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因此強烈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胃癌的分期系統(TNM分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依據,其中T代表腫瘤浸潤深度,N代表淋巴結轉移情況,M則代表遠處轉移。早期胃癌可以通過先進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微創治療,不僅療效顯著,五年生存率更是超過90%;而對于進展期胃癌,外科切除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如今借助腹腔鏡手術和機器人手術等微創技術,手術創傷得以大幅減少,術后康復更快捷,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胃癌治療方案涵蓋了化療、新輔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等多個層面。特別是在免疫治療領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成為攻克胃癌的一大利器,尤其是針對PD-1和PD-L1通路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與應用,為胃癌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對于失去手術機會的患者,新型藥物療法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支持,例如針對Her-2陽性的胃癌患者使用的曲妥珠單抗,以及針對腫瘤血管生成的雷莫蘆單抗等藥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了生活質量。
與此同時,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為一個日益引起廣泛關注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在我國逐步攀升。GERD的本質是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一系列不適癥狀。導致GERD的因素多樣化,主要包括肥胖、吸煙、過量飲酒、精神壓力過大以及不恰當的餐后體位,如“葛優躺”等。此外,食管裂孔疝的存在也可能加劇胃食管反流癥狀。診斷GERD時,胃鏡檢查和24小時食管pH監測是常用的檢測手段,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內科治療手段,如使用促動力藥物、抗酸藥、質子泵抑制劑以及調整生活方式來緩解癥狀。
然而,對于內科治療反應不佳,或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以及伴有食管裂孔疝等解剖結構異常的GERD患者,外科治療成為必要選擇。當前,微創手術在GERD治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改良胃底折疊術等方式修復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障礙,從而有效阻止胃內容物反流,改善患者癥狀。
總之,面對胃癌和胃食管反流病這兩種關乎民眾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們需要整合預防、篩查、個性化治療等多種策略,強調公眾健康教育,推廣合理膳食和生活習慣,同時緊跟國際先進醫療技術的發展步伐,提升我國醫療服務的整體效能。不論是胃癌的精準診療,還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管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都在積極努力,力求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體驗和生存質量。在守護國民健康的大道上,我們不僅要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療,更要倡導全面的健康觀念,為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明天貢獻力量。
PART 3
專家對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保護消化系統健康
隨后,兩位名醫與“致用課堂”學員圓桌對話,通過諸多鮮活生動的生活實例暢談醫療健康有效方案,知行合一,深化對消化系統健康及其相關產業的認知,共同推進健康領域的實踐應用與創新發展。
01
我有個朋友經常便秘,每月只排便一兩次,且排便時間較長,雖經醫院檢查未發現問題,但她精神狀態欠佳且皮膚狀況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她還需要做哪些檢查?另一位朋友由于過于肥胖,去做了縮糞門的手術,術后變得非常瘦,每次吃東西都反胃,醫院檢查沒有問題,針對這兩個案例有沒有一些其他的檢查方向?
王振宜:排便習慣具有個性化特點,如果這位女性朋友的各項檢查結果均無異常,且大便不干燥、排便順暢,那么她可能僅需通過中藥調理即可。過度檢查反而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創傷。對于此類患者,應關注其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調整,而非盲目追求更多檢查。
陸俊:縮胃手術的方式非常多,如果沒有切胃,這種手術可以恢復原狀,建議咨詢主刀醫生。
02
對于采用16+8減肥法的朋友,即每日三餐集中在較短時間段內進食,晚吃早餐是否科學?如何在出差、應酬頻繁的情況下保持健康飲食?
陸俊:16+8減肥法目前缺乏科學循證依據,建議保持三餐規律,控制每日總熱量攝入并配合適量運動,盡量避免夜間進食,以免增加肥胖風險。體重是否超標應參照BMI指數,并關注脂肪肝、尿酸、痛風等問題。針對三餐規律是否對預防癌癥有益,三餐不必嚴格固定時間,關鍵是避免饑餓和暴飲暴食,規律飲食雖不能直接防止癌癥,但對胃部健康有益。
王振宜:從中醫角度出發,個體體質各異,需遵循適合自身的養生之道。情緒管理對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即使工作節奏緊張,也要盡可能保持心情愉悅,避免負面情緒對消化系統和皮膚造成傷害。
03
關于幽門螺桿菌,有報道說像中國有一半的人是攜帶者,攜帶者一定要去做治療嗎?治療之后身邊的環境還是有很多攜帶者,是不是還會再復發呢?市面上有很多幽門螺桿菌的牙膏、糖果,這種東西有用嗎?
陸俊:40歲以上高危人群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牙膏等產品并不能有效根治,正規藥物治療才是關鍵。體檢方面,合格的體檢機構與三甲醫院體檢結果準確性相近,但后續的陽性結果解讀和治療建議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04
關于幽門螺桿菌的問題,我們現在有一種碳14呼吸法,這種測試方法是不是準確?還有一個就是幽門螺桿菌是不是有傳感性?
陸俊:呼吸不會傳染。放心,它不是新冠,是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碳14是一個無創的檢測方法,但是它的準確性并不是百分之百,它有一定的假陽性或者假陰性率。最標準的就是胃鏡,病理科醫生會染色HP,它看到這個細菌是最準確的,但是碳14對于正常人群的普查是足夠的。
05
BMI超過29屬于肥胖,一個月的時間減13斤的方法有可能不能長期堅持下來,有沒有一些簡單科學有效的減肥方法?
陸俊:減肥是很痛苦的,沒有捷徑可以走,就是兩點:管住嘴,邁開腿,肥胖根本上還是一個全身性激素類型的疾病。
王振宜:個體體質差異較大,可能與其先天遺傳及消化吸收功能有關,不必過分強求增肥。
06
做靜態瑜伽運動或者普拉提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到脹氣,但是結束后自然行走或者做有氧運動的時候就感受不到。每周會有1-2次出現脹氣的情況,要不要去醫院做一些檢查?
王振宜:建議觀察飲食與脹氣的關系,考慮運動過程中吸入更多空氣或腸道菌群變化等因素,并嘗試服用益生菌改善,同時關注可能引發脹氣的食物過敏源。同時,提醒大家關注消化系統的報警信號,及時進行必要的醫學檢查,如幽門螺桿菌檢測及便血情況篩查。
活動尾聲,“致用課堂”學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兩位教授的傾情授課,孫龍主任為兩位專家頒發科普專家聘書。
PART 4
文末福利!主任門診
01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肛腸科主任:王振宜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肛腸病,中醫調治慢性便秘,潰瘍性結腸炎;手術治療痔瘡,高位復雜性肛瘺,陳舊性肛裂,肛門狹窄,肛管息肉,大腸癌術后調理等。
門診時間:(可在公眾號“上海岳陽醫院服務中心”預約)
周一下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青海路門診部 特需門診(青海路60號)
周四下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大柏樹總院 專家門診(甘河路110號)
周五上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大柏樹總院 特需門診(甘河路110號)
0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胃外二科副主任醫師:陸俊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擅長:胃癌和胃GIST的規范化微創外科治療;胃食管返流病的微創外科治療。
門診時間:(可在公眾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預約)
周一上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門診3樓G105診室 專家門診
周五下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匯院區門診6樓610診室 專家門診
致用課堂
致用課堂: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港大-復旦IMBA項目開設的致用課堂,將通過教授講座、專家對談等形式,緊密聯系課程體系、依托港大、復旦兩校教授,滬港兩地優秀企業、項目校友資源等,為學生提供課堂知識以外的有益補充。讓學生從企業家、創業者、上下級、上下游供應商等多元視角對企業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與共享,鍛煉學生的戰略思維能力,致力于打破思維定勢、開拓視野、深入思考可知與不可知的部分,養成批判、客觀、多元的思維能力。內容包括【學在IMBA】、【名師課堂】、【職引未來】以及【知行論壇】系列活動。真正實現全球視野、滬港整合、校企聯動!
關于港大-復旦IMBA項目
港大-復旦IMBA項目是由香港大學與復旦大學于1998年聯合創辦的在職MBA項目,旨在充分結合滬港兩地百年名校的商科優勢和人文根基,培養更具前沿理念、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的高階工商管理人才。
在2023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位居世界第21位,蟬聯香港第1位。復旦大學位居世界第34位,大陸高校第3位。2023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項目排名中,項目位列全球EMBA項目第24位,薪資漲幅110%,蟬聯全球第一。
項目特色:
兩所百年名校的商科沉淀及校友資源
兩校頂級師資聯合授課
與國際接軌的靈活招生模式(可接受自主英語筆試/GMAT/TOEFL/IELTS/GRE/EA/全國聯考/海外學位等多種報考方式)
采用國際視野與本土使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