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至7日,第十一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年會在深圳大學麗湖校區順利舉辦。此次年會由深圳大學主辦,深圳大學社科部、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和明哲平臺承辦。年會主題為“競融:紛爭時代的戰略新思維”,來自97所高校的149位嘉賓、學者與教師參會,共同探討如何從競爭思維向“競融”戰略新思維進行轉變,承擔中國管理學者的時代使命。
與會來賓合影
1月6日上午8:30,年會隆重開幕。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衛國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并對遠道而來的嘉賓、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表示熱烈歡迎。深圳大學副校長汪永成教授發表致辭,他介紹了深圳大學及管理學院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和取得的成績。他表示,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中,此次年會的舉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期待與會者共同探索管理智慧,推動工商管理學科的持續進步。
深圳大學副校長汪永成教授致辭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衛國教授主持開幕式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陳明哲教授對深圳大學主辦年會表示衷心感謝,并發表了題為“當代管理學者如何‘時易通久’”的主題演講。他通過有關“競融”的“簡易”問題與會場嘉賓、學者進行互動,分享了自己對學問與學術、教學與研究的獨到見解,并對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在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陳明哲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隨后,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衛國教授和社會科學部主任曾憲聚教授共同主持了“中國管理學院發展的反思與未來展望”主題演講環節。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教授發表了題為“我的管理思考和理論研究之旅”的主題演講。他探討了管理學術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悖論,分享了對現代科學的見解,并系統闡述了數智化時代生態管理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鄧子梁教授則圍繞“企業全球戰略學者在去全球化時代的作為空間”發表主題演講。他詳細介紹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背景和原因,深入分析了去全球化時代企業的全球布局和企業全球戰略傳統理論的局限性,并結合研究成果詳細地講解了去全球化時代下全球戰略學者在理論與實踐上可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鄧子梁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韓巍教授以“‘棲息’在一個叫做管理學院的地方”為題發表演講。韓教授從背景、報告人是誰、話語與組織、主導話語中的個體選擇、以及反思-對話五個方面進行分享。他強調教書育人是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應鼓勵老師各自發揮專長、各盡所能地在多元化的學術道路上作出真正的貢獻。隨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周長輝教授發表了“蛻變成自己:吾名一白,執教北大,不知管理是何物”的主題演講。周教授以自己創作的詩詞和文章來引出他對管理學者“棲息”何處的理解,并以“傳統國學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者情懷與感性表達”兩門課程為例,展示了現代管理學者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場內外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韓巍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周長輝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曾憲聚教授主持主題演講
在下午的議程中,香港中文大學管理系的楊海濱教授擔任了“融合: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主題演講的主持人。該環節聚焦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探討如何將管理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院長趙雁飛教授發表了題為“智謀與變通”的演講。趙教授以大衛對戰歌利亞等故事為例,闡述了識別和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的重要性。他強調,個人和企業不應僅僅關注資源的獲取,更應注重如何高效利用現有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管理系楊海濱教授主持主題演講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趙雁飛副院長發表主題演講
接下來是圓桌討論,由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吳建祖教授主持,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賈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經管學院趙向陽副教授、香港大灣區資本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王愛陽先生、深圳市亞特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桂鋒先生圍繞“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主題,分別發表了獨到見解。隨后,四位嘉賓就管理的實際應用、企業戰略、組織變革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對話與交流,并與場內的聽眾們進行互動。此環節在熱烈的討論中結束。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建祖教授主持主題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經管學院趙向陽副教授進行主題發言
香港大灣區資本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王愛陽進行主題發言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賈明教授進行主題發言
深圳市亞特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桂鋒進行主題發言
嘉賓主題對話
本次年會還特別開設了兩個分論壇,分別為“青年學者職業發展論壇”和“期刊主編面對面”。
在“青年學者職業發展論壇”上,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貴瑤教授擔任主持人。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田莉教授和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林道謐副教授分別圍繞“青年學者工作、生活以及成長”進行了發言。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學術道路上的經驗與心得,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助力他們更好地規劃職業發展。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貴瑤教授主持青年學者職業發展論壇
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田莉教授進行主題發言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林道謐副教授進行主題發言
在“期刊主編面對面”論壇上,新加坡管理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王鶴麗教授介紹了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和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的相關內容,并分享了如何提煉文章的貢獻。印第安納大學Kelley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丹教授介紹了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期刊的投稿、審稿流程等。南京大學商學院卜茂亮教授分享了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期刊的相關內容。最后,三位主編針對參會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和真誠的指導,并為他們提供了關于期刊投稿的建議。
新加坡管理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王鶴麗教授
印第安納大學Kelley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丹教授
南京大學商學院卜茂亮教授
1月7日上午,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煒文教授和深圳大學案例中心主任潘燕萍老師共同主持了“大陸學術生態反思:國際視角”的主題演講。浙江財經大學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魏江教授發表了題為“西方遇到東方:中國管理實踐和研究的認知偏狹性”的主題演講。魏江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國管理學者目前存在的問題,再結合研究成果講解了中國管理學者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存在的偏狹觀。隨后,魏江教授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并分享了如何通過案例研究來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他強調了中國管理學者應重視跨文化交流,挖掘中國優秀的管理實踐,并與國際學術界分享。隨后,美國內華達大學商學院李涌教授以“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My Reflections”為題發表主題演講。李涌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在學術道路上的成長經驗,并分享了對學術研究的思考。他提出做研究需要問題導向,相比于做有趣的研究,更應該強調做重要的研究。
浙江財經大學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魏江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美國內華達大學商學院李涌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接著,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張晨副教授圍繞“尋找貫穿性的核心驅動力”發表主題演講。她圍繞青年管理學者的“撕裂感”、來自工作設計研究的啟發和落到真實情境的思考這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尋找貫穿性的核心驅動力。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系呂文珍教授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負責任的研究到負責任的學者”。她解釋了什么是負責任的學術研究,以及如何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學者。呂教授認為,負責任的學者不僅要在研究中保持客觀、嚴謹的態度,還要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她鼓勵學者們不僅要關注學術研究,還要注重實踐,努力成為全面型的學者。
各位分享嘉賓從不同視角探討了中國管理學院和管理學者的發展問題,引起了在場聽眾的高度共鳴和深度思考。他們的精彩分享為當下管理學者使命的探討提供了新視角,其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為管理學界注入了新活力。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張晨副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系呂文珍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煒文教授主持主題演講
深圳大學MBA案例中心主任潘燕萍老師主持主題演講
最后,深圳大學管理學院何軍書記主持會議閉幕式,并分享了對于參與本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年會的感悟。他認為本次年會充分體現了平等與開放的精神,體現了管理學者的責任與善意、獨立與真誠的精神。然后,韓巍教授總結了本次大會的討論成果,分別用一個詞語對各位分享嘉賓的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提出“競與融”之間共生同存,應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對當下管理學界問題開展探討,最后展望了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方向和中國管理學者的使命。
第十二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年會將由西交利物浦大學承辦。西交利物浦大學產業家學院學術與運營院長劉鵬教授感謝深圳大學及深圳大學管理學院的精心組織,并簡要介紹了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基本情況,誠摯邀請各位學者到西交利物浦大學參加年會。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何軍書記主持閉幕式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韓巍教授進行總結發言
西交利物浦大學產業家學院學術與運營院長劉鵬教授
1月7日下午,大會還特意組織了與會人員分別前往比亞迪集團、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參訪。通過實地到訪企業、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進一步反思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融合問題。
比亞迪集團—企業參訪交流照片
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參訪交流照片
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參訪交流照片
至此,第十一屆中國管理學者交流營年會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年會為中國管理學者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交流平臺,提出的“競融”戰略新思維為應對高度不確定性且競爭激烈的當下有著重要價值。本次年會的嘉賓、專家學者、企業家對當前全球的管理挑戰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與創新發展、推動工商管理學科的持續發展等問題提出了具有實踐性和前瞻性的建議。大家共同期待中國管理學者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社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更大的力量,推動中國管理學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