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踏入大學校園開始,杜德堯就與生物科技結下不解之緣。從本科、碩士、博士再到就業的十余年堅守,他用“順理成章”四個字簡單概括。
從對所報考專業半知半解到醉心鉆研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行業資深人士,他幸運地在摸索中找到了真正熱愛的事。
十余年過去,杜德堯初心不改,不僅在個人發展的路徑上持續蛻變,也始終探索著生物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回饋途徑,加入藍晶微生物。“締造一個產業,開創100個產品,影響50億人”,這是公司的愿景,也是他關于事業與人生的遠大追求。
為了能進一步實現目標,他來到北大匯豐MBA,以空杯心態重新出發,以積極姿態謀求變革。
開創100個產品 影響50億人
源于年少時期懵懂的專業選擇,杜德堯在生物科技領域持續深耕,不僅一路闖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微生物遺傳學博士學位,也如愿完成學生時代獲得教職資格的目標,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平臺貢獻過一己之力。
“如果想在生物科技的研究領域發展,擁有博士學位是基礎門檻。”對他而言,這些經歷與選擇稱不上堅持,而是順理成章,沿著當時生物科技的職業發展路徑一步步循序漸進。
但生活中很多事都難以預料,曾經期待的研究員工作讓他漸漸產生了新的想法。反復權衡后,他遵從內心的召喚,放棄了令人艷羨的編制工作。
“我無法接受安逸,雖然出來創業風險很大,但還是想出來闖一闖。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博士畢業,我仍需學習商科的知識。”
2018年,杜德堯加入初創企業藍晶微生物,公司業務方向屬于合成生物學領域。公司成立6年來,先后完成了總額超15億人民幣的融資,獲得了2021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 Smartest Companies”,2022年《財富》“中國最具社會影響力創業公司”等榮譽稱號。
提及公司與工作,杜德堯格外興奮。
“我們有一個美好的百年愿景,希望能締造一個產業,開創100個產品,影響50億人。”
他自豪地表示,“經過多年探索,公司首條產品管線——海洋可降解材料藍素??PHA即將規模商業化落地,它可在一次性餐具、包裝、農業、汽車、醫療、紡織等領域‘大顯身手’,助力全球節能減碳,共創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比起設定階段性的具體目標與計劃,杜德堯更愿意將自己人生與職業發展的每一步表述為“被事件本身推著前行”,專注于做好當前的事,讓時間發酵,讓實踐給出心中想要的答案。
做有意義的事
2018年,當杜德堯加入藍晶微生物時,公司成立不到兩年,屬于小型初創企業,前行道路曲折。
回憶起加入的理由,他的答案簡潔明了,“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做點有意義的事。”
2019年至2021年,公司處于艱難摸索時期,資金方面較為困難。在此期間,杜德堯帶領團隊攻克了重重困難,完成既定的新產品開發目標,為公司開拓了新的產品方向,幫助公司完成了關鍵的一輪融資。
“在開發流程中,越往后投入越大,但決策流程越往前越重要。如何做好產品的組合管理是新產品開發的痛點和難點。所以早期的信息準確度特別重要,當然還要有對產業的深刻認知。”
為此,杜德堯在非常早期的時候便極具前瞻性和創造性地率先組建起市場分析團隊,為決策提供支持。不僅解決了自己工作中面臨的痛點難點,也為新產品的順利開發提供了極大幫助。
這件讓他頗為自豪的事發生在他從研發轉型做產品經理的過程中。事實上,作為公司早期核心初創成員之一,最初他以高級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到團隊之中,做著自己擅長的研發工作。
“但研發只是產品開發的一部分,產品要想進入市場實現商業化還有很多其它要素。于是我選擇從研發轉型做產品經理,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
四年時間,從研發到產品經理,杜德堯的轉型之路不止于此,做公司與做技術是有所不同的,想要完成全面的轉型,管理一家公司,各個領域都要清楚明白。在公司需要時,他曾做過行政、財務的工作,也負責過與政府對接的相關事宜。
“這些工作我不做也總得有人來做,主動承擔起責任,多做嘗試,對自己也是一種磨礪和成長。”
他曾反復強調自己無法接受安逸,“社會、科技在迅速變革,安逸躲在自己的舒適圈大概率會被淘汰,所以要折騰,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哪怕撞得頭破血流。”
莫卷人生卷讀書
一份真正有意義的工作,一定是與個人價值觀相契合、有挑戰性的,這能夠讓自己獲得價值感、成就感,幫助實現個人成長。
在忠誠陪伴公司成長的過程中,杜德堯也收獲頗豐。如今,他是藍晶微生物的產品副總裁,從個人貢獻者(研發)成功轉型為管理者。
身份轉變帶來能力與思維方式轉變的需求。
作為微生物遺傳學博士,杜德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無疑有著一定的專業話語權,但在經濟、管理領域,有太多未知等待著他去探索。
“新的崗位需要的知識結構完全不同,記得在我嘗試組建一個產品開發團隊時,最初團隊的業績很一般,團隊成員之間也不是很融洽,這讓我一直十分苦惱。我有技術的專長卻對管理的工作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合理制定團隊目標,激勵團隊共創,也不知道該如何調解團隊關系,打造良好的團隊文化和氛圍。”
從技術轉到管理的轉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僅憑個人摸索或零散的公司培訓可能并不足夠。杜德堯希望通過再讀一個MBA碩士,系統性地向領域內的學術科研專家學者求教,向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過來人”取經,彌補自己相關知識體系與能力上的短板。一寸月光萬里路,莫卷人生卷讀書。
他認為,再獲得一個學位已經不是最首要的目標,學習的價值在于提升自我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
今年,他如愿以22級MBA新生的身份,正式加入北大匯豐,再次開啟他的求知求學旅程。
至于為何選擇了北大匯豐?杜德堯說自己一直對北大匯豐有所了解,“我妻子畢業于北大深研院,通過她我認識了很多北大匯豐的朋友,他們非常出色,都是所在領域的佼佼者,這讓我非常向往北大和北大匯豐,希望也能在這樣一個好的平臺上學習管理學和經濟學知識,以供未來所用。”
當時間的轉針撥回求學時期,杜德堯認為自己經歷了從剛上大學對所學學科的懵懵懂懂,到碩士階段渴望跟進生物科學研究前沿,再到讀博階段淡定埋頭做科研、爭取拿到學位的心路歷程。
如今他整裝再出發,為了未來的職業發展,期待系統性拓展能力邊界,在交流學習中擴寬視野,看到更遠闊的世界。
讓初心與情懷落地
入學北大匯豐MBA的幾個月里,杜德堯有諸多感觸。
“第一印象就是同學們太優秀了,大家積極向上,學習熱情飽滿。”
他笑著說道,“記得剛入學時的自我介紹,我本以為只是簡簡單單介紹一下,結果各小組都精心準備、超認真對待,可謂‘花樣百出’。”
此外,在職MBA同學們大都頂著極大的壓力來學習深造,不僅有家庭要照顧,還有無盡的工作事項待安排。
北大匯豐MBA課程有許多團隊協作的任務,他記得有次為完成小組任務,大家挑燈夜讀、討論至深夜,朝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那股認真的勁頭和對知識孜孜不倦的精神,讓他十分動容。
當初組建產品開發團隊時讓他苦惱的團隊管理問題也在北大匯豐MBA《管理者組織行為學》的課堂上找到了答案。
“當時任教授分享了‘團隊的四階段理論’,指出團隊建設分為組建期、動蕩期、規范期、高產期四個階段,讓我豁然開朗,對團隊管理產生了全新的認知。”
短暫卻精彩的幾個月學習也讓他對未來的求學之旅滿懷期待,“期待與這些來自不同行業的同學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努力完成學業,傳承北大的獨立思考精神,特別是聽完海聞老師的北大歷史和精神講座后,常常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合格的北大人。”
學習工作之外,運動是他的愛好和解壓方式,踢足球、馬拉松、爬山等均有涉足,也曾完賽過十幾個全馬。
因此他也格外期待在這所“商界軍校”任憑馳騁,強健體魄,野蠻靈魂,并在明年代表學院參加戈壁挑戰賽,超越和突破自我。
而關于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構想,杜德堯沒有轉換賽道的想法。對于所在行業與公司的發展他信心滿滿。
“麥肯錫認為,全球60%的產品可以用生物法生產,未來10-20年,與材料、化學品和能源相關的合成生物學市場預計擁有2000-3000億美元的空間。我國發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將合成生物學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方向之一。這些都足以證明合成生物學行業擁有光明的發展前景,產業大有可為,相關從業者也該大有作為。”
在他看來,考進北大只是起點,“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終身學習’就是‘日拱一卒’,時間長了,再小的進步也會產生價值,類似于投資學里的‘復利效應’。”
他希望未來離開校園后,自己也能一直秉承北大的獨立思考和評判精神,做一個合格的北大人,也希望能帶著在北大匯豐MBA所學到的系統的管理學與經濟學知識,為“締造一個產業,開創100個產品,影響50億人”做出自己有限的貢獻。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