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融“危難”以鑄“新生”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不期而至的天災往往也是一種考驗,一次鍛造。
“生于憂患”——兩千年前的先賢這樣告訴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次危難也是一次切除痼疾正本清源的機遇。如果沒有這場天災,我們不知道我們城市的危機處理第系統何其脆弱,不知道我們一些官員對于民生麻木到何等程度,不知道百姓對于“公開與透明”有著怎樣的渴望,更不知道多年“安樂”之后,很多人對于危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孱弱至此。
同樣,沒有這場危難,我們也難以測度潛埋于民族深處的向心力原來竟如此巨大,難以切身感受我們擁有一個怎樣可敬可佩的領導集權,難以體會白衣戰士經年的無私奉獻,更難以知曉那些普通勞動者堅守危險崗位時的責任感和勇氣---------
病毒無情,在人們尚未徹底認識“非典”傳播救治規律之前,這樣的危難可能還會持續,如何化“危”為“機”,融“危難”以鑄“新生”,不僅是對政府的考驗,對實踐“三個代表”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全體國民勇氣、信心與智慧的考驗。
溫家寶總理與北大學生共進午餐時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多災多難,但始終是壓不垮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奮。我相信經歷這場災難之后,我們的人民會更加團結一心,我們的民族會更加堅強。”中國將因非典而更具奮進的勇氣,我們不會再恐慌。
生于憂患,天佑華夏!
(滄桑看云,《北京青年報》2003-05-22)
[點評]
這篇短文的亮點在開頭,中間和結尾三處。
開頭指出,天災對一個民族而言,是一種考驗,一次鍛造,觀點既明確又深刻。
中間第二、第三段,從反面提出問題,“如果沒有這場災難”,用四句“不知道”,列舉出種種反面現象;又用四句“難以”,列舉出種種正面現象。巧用排比句的好處,一是增強氣勢,二是概括全面。
結尾以溫總理的話代替論證,既深刻又巧妙。
例2 誰是張國榮
數學家蘇步青病逝,有人會問:誰是蘇步青?物理學家袁家騮辭世,也有人會問:袁家騮是誰?可是,影星張國榮駕鶴西去,如果還有人問:誰是張國榮?大家一定懷疑他是不是外星人。的確,可以不夸張地說,當今中國,已很難找到一個一點兒也沒聽說過張國榮的人,這就叫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論賞”,傳媒無疑居功至偉。
你只要上因特網,任何一個帶有搜索功能的網站,都能輕而易舉地查到數萬條張國榮的新聞,或者看報,就會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張國榮的名字;你說俺沒文化,不識字,那你總要看電視、聽廣播吧,那更是聲情并茂,到處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謂鋪天蓋地,無縫不入,直撲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沒地方躲。
要是僅限于對張國榮之死知道了,議論了,嘆息過,也就算了,照樣過日子,那倒也無所謂,畢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從24樓往下做“自由落體”運動,不論是大名鼎鼎的演藝明星,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其結果都是一樣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樣,因此而茶飯不思,五內俱焚,終日以淚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點不值當了,盡管這是他的自由。
[FS:PAGE] 要是星迷們那一陣子難受過去了,淚也流了,神也傷了,該紀念也紀念了,該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淚,振奮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所在,合乎邏輯的選擇。怕就怕有些超星級星迷沉湎于此,不可自拔,終日心神不安,思緒恍惚。看報,報上是“哥哥”的報道;上網,網上是“哥哥”的信息;看電視,屏幕上是“哥哥”的舊新聞,白日夢鬼,只見“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來了”,走上張國榮的路。我這還真不是隨意杜撰,自張國榮跳樓后的三天里,香港就有六人自殺,而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發生多起自殺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熱的追星族,被心理專家稱為“張國榮現象”(4 月8日《北京青年報》)。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于人只一次。所以,任何負責任的媒體都應該教育提醒人們關愛生命,而不能給自殺提供任何美麗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殺。可是,不知是為了逞口舌之快,還是表明自己的獨到見解,某些傳媒和名人卻在有意無意地渲染美化張國榮的自殺,或曰“詩意的逝去”,“飄然而去”,或曰用死亡“完成了一個傳奇”,或曰“為了讓青春永駐”,“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等等。這對于飽經風霜的人來說,當然不會有啥影響,就當是發高燒說胡話;可對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來說,就可能是致命的誘惑,如果他們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樣“讓青春永駐”,也“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悲劇就可能發生。鑒于此,如果你是一個負責的娛記,如果你是一個有良知的寫手,那么,對張國榮之死那亢奮的渲染,那“詩意”的炒作,就請到此為止吧,各位也該歇歇了。
(陳魯民,《中國青年報》2003-04-11)
[點評]
這是一篇雜文,雜文是議論文的一種。
面對張國榮之死,媒體進行了大量不負責任的炒作和誤導。作者抓住這一現象,運用反語、夸張等方法,予以揭露和批評,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嚴肅地指出:“任何負責任的媒體都應該教育、提醒人們關愛生命,”,不能給自殺提供任何“美麗的理由”,以免給那些天真幼稚的追星族們帶來“致命的誘惑”。口氣詼諧而誠懇,筆調看似輕松實則沉重。
例3 百姓下跪 爾心何安
多次從電視、報紙上看到百姓為感謝民警行職責懲惡除害或救助受害者,而感激涕零下跪拜謝的情景,每每看到,都覺得不安甚至心痛。
首先,筆者感嘆咱們中國的老百姓。他們念圣德、拜皇恩、感天賜、謝地憐,本分厚道,任勞任怨,知足守誠,且堅信政府能始終惟民為本、勤勉高效。他們真是世界上的一品百姓!不然,河南鄧州夏集鄉百姓何以為感謝公安機關將為害四年、打罵奸淫村民一百六十多人的村霸王長江緝拿歸案,而流淚下跪,山呼“公安萬歲”呢?!
其次,筆者想知道面對百姓的信賴、感恩,特別是看到百姓下跪,那些當事的官員和執法者是否誠惶誠恐、如芒在背?就在你們的眼皮底下,一個赤裸裸的流氓惡棍,竟然橫行鄉里,欺男霸女;百姓們呼天搶地,苦告無門。這漫長的四年,有關部門都忙啥去了?“為民請命”的公仆們都應酬什么去了?今日百姓的跪拜與山呼,該是怎樣的難以承受之重?
第三,真誠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彎,膝不再軟。一樁罪案的發生,是典型的小患積成大患,小禍釀成大禍,即使公仆們最終為民清除了禍患,百姓們也應拿出法律賦予的權利選出代表,在適當場合提出質詢,追究某些執法人員不作為或辦案效率低下的責任。
[點評]
標題是作者滿懷悲憤喊出的一句話,響亮醒目,擲地有聲。
論證時作者運用逆向思維,眼光敏銳,觀點新穎。
在結構上,作者運用總 —分式,分三點進行論證。首先,作者感喟中國百姓老實淳厚;其次,作者質問官員和執法者,面對百姓下跪該做何感想;第三,作者真誠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彎、膝不再軟。
從語言上看,四個自然段中,經第二、第三兩段最為精彩,感情色彩最為濃厚。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