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教授
【中國MBA教育網訊】2020年11月,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教授接受中國MBA教育網《商學院之聲》欄目專訪,表達了自己對于數智時代MBA教育發展趨勢的觀點和思考,并對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在商學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做出詳細解讀。
Q1:特殊的疫情時期召開的MBA會議有什么特殊意義?
記者:魏院長您好,我是中國MBA教育網記者任東峰。首先歡迎您接受《商學院之聲》欄目專訪。今天的MBA會議是在一個特殊時期召開的,您認為在這個時期有什么樣的特殊意義?
MBA而立之年,總結過去,面向未來。
魏院長:
我認為從MBA培養的角度而言,自1991年開始到今年,正值30年,30年是而立之年,從MBA的教育來看,我覺得也到了而立之年——而立之后怎么辦?不僅是今年有疫情這樣比較嚴重的挑戰,同時還有逆全球化,以及現在的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涌現。
所以對于MBA的教育來講,今年不僅僅是疫情,疫情只是一個觸發的機制。我們走過了前30年,但后30年對于MBA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想把MBA辦好,到了一個需要總結,同時也要面向未來的時間點。我覺得從2020年度全國MBA培養學校管理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各位領導的發言與各位專家對于問題的思考來看,大家都充分認識到了其重要性,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應該是總結過去,也同時是面向未來的一次會議。
Q2: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優勢?
記者:您剛才說到了我們的MBA教育發展了30年。回首30年,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中國商學院發展蓬勃,而且都在強調特色發展。您認為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商科教育的獨有特色和優勢在哪里,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
改革前沿國際化,經濟管理教育體現差異,硬技術加強,迎接未來逆全球化。
魏院長:
我們優勢和特色已經在“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的學院名稱中得到了體現:上海、財經類特色高校、商學院。由此而言,我們希望在人才培養中著重體現三個方面:
第一是更好體現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探索經驗和成就在上海得到了很多體現。同時作為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一座城市,在中國和世界越走越緊密的過程中,上海是一座橋頭堡,是前沿陣地,所以“上海”這個名字也就體現了“中國和世界關系”的這部分特色;
第二是財經類特色。作為一所財經類高校,我們希望在商學培養體系中更好體現財經特色,有經濟也有管理。比如說我們會加強經濟學的訓練,加大會計、金融方面知識的比重,更好體現我們與其他高校的差異性;
第三是軟技能和硬技術之間的聯系。大家都在講“未來已來”,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都體現了新商學體系的改革和發展方向。我們希望在以往MBA培養所重視的領導力、管理溝通等“軟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加深這些“硬技術”的內容。
我們MBA教育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如何在面向未來的過程中取得新的發展,如何迎接“逆全球化”、“新技術、產業革新”所帶來的挑戰,也是我們希望通過上述三個方面在MBA培養體系中所盡量體現的。
Q3: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人才培養上,注重學生哪些素質和能力?
記者:您剛才也提到了面向未來,對于此,在培養學生時應注重他的哪些能力或者哪些素養?
根植中國,歷史觀寬闊,科技變革發展, 重實踐。
魏院長:
第一是視野和歷史觀,一個好的管理者,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歷史觀,我們不只是要立足上海,根植中國,還要放眼世界;
第二對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深刻的認知,通過回溯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中國的建國史,以此更好地理解為什么中國經濟發展到了當下的程度,需要進行改革;
第三要加強在科技方面的素養,所以我們給大家開設了科技史以及人工智能類的課程,了解這些面向未來的技術手段和方式,讓大家能夠更好的去理解當下正在進行的或者未來可能要發生的變革;
第四是實踐, MBA學生不僅僅需要有理論素養和技術手段,更重要的還需要實踐能力。學院今年專門成立了一個實踐研究院,面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等等不同的領域,我們正在與這些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進行合作,邀請他們加入實踐研究院,提出他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讓學生能夠參與解決問題,進而對未來的事件有深刻的理解。
Q4: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的教育發展,目前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新零售新經濟,還有新科技,包括金融科技,都是非常前沿的課題。上海財經大學也正是地處發展速度位于前沿的城市——上海,在此基礎上發展MBA教育會面臨很多的機遇,但是同時也會有不少挑戰。您覺得機遇和挑戰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差距及全球化文化輸出,理論和實踐脫節,積極轉變適應數智時代。
魏院長:
我覺得機遇永遠都在,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促使經濟社會在不斷向前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永遠都存在機會。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人均GDP大概在1萬美元,由此可發現,我們離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比較明顯的差距,但這其實是中國MBA發展商科教育最大的機會,這也是第一個機會。
第二個機會在于全球化。盡管目前有逆全球化的趨勢在,但全球化仍然是當今主流,中國在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有全球化趨勢下的學術與文化交流,這樣促使人才培養的交流都能夠非常好地促進MBA培養。
當然挑戰也是顯然的,比如說實踐和理論的脫節。目前,大量的師資都是來自于過去“從門到門”的培養體系,博士培養結束了之后進入到高校,很顯然這些老師們重理論重技術,但輕實踐。此外,挑戰還在于,MBA的培養體系主要是從大工業化時代建立起來的,也是服務于大工業化的,但數智時代的出現,培養的內容、技術、手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能夠在變化的情況下,在數智時代來了的情況下,用從內容到技術的變化迎接挑戰從而進行積極的轉變,提升符合學生培養所需的內容和教學的實踐,這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Q5: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的核心競爭要素是什么?
記者:進入工業4.0時代,您也提及在數智時代中國可能會領先于其他西方國家。因為我們為世界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包括學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您覺得新時代商學院所需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利用數智時代的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內容,培養形式。
魏院長:
新時代對商學院來講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首先要改革教學內容,因為時代在變化,就如同近期比較火的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廠。30年前,我們的制造業主要是以大規模制造為主,現在變成了定制化制造,或者說是定制化加智能的制造。我們MBA的培養也是這樣,過去是大規模的,具有一定定制性的培養。是不是在此基礎上需要更多的去體現定制,體現個性,體現智能?從能力上面來講,從內容上面來講,從技術手段上面來講,我覺得都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去討論,在新時代怎么改變教學內容,從大工業時代轉向數智時代;怎么能夠在教學的手段中以過去PPT加案例的課堂式的教育,轉化成為實驗室的場景式的、嵌入式的教育;怎么能夠在過去主要是商學院進行培養,轉化成為商學院加實踐基地、加入公司,或者說加入其它場景去進行更好的培養,這都是我們現在正在思考,也在探索的內容。
Q6:未來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MBA教育將朝什么方向發展?
記者:展望未來,您認為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正朝什么方向向前發展?
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建設具有財經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商學院。
魏院長:
還是回到剛才說的,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要結合著未來的發展的趨勢,結合著我們未來發展的挑戰,我們希望能夠成為在財經領域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也是面向未來能夠對接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數智時代的發展,同時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流的商學院精英、產出一流的商學研究成果。所以我們提了一個口號,叫做“建設具有財經特色的世界一流商學院”,這是我們現在的愿景。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去完善,去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教授(右)和中國MBA教育網執行總裁張林(左)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